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理想国》有感3000字

2025-10-07 08:10:58  本文已影响人 

读《理想国》有感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正义

     时隔三年,我终于又斗胆翻开了《理想国》这本书。上一次看到第三章,就觉得难以理解,读到399的CD,用红笔重重地划出了不让长笛制造者和长笛演奏者进入城邦的言论,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就合上书再也不想看了。

     听罗翔老师说,《理想国》有两种读法: 如果看成政治学的书籍,向外看,它教你如何治理城邦,完全的家长主义、专断主义;如果看成伦理学的书籍,它让一个人变得高贵,让一个人认识自己,让一个人培养自己的心性,做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第一卷的开篇,苏格拉底说他与格劳孔一块来到了比雷埃夫斯港,在英文版中,译者用的其实是“walk down to”。苏格拉底是被迫从本真世界下到了繁华的洞穴中,无意卷入了一场洞穴内的辩论,希望借此唤醒年轻的灵魂。于是我就怀着自我教育的心态,看着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老人举着火把,缓缓走下洞穴,缓缓与我诉说真正世界的模样。

一、为什么要做正义的人

     全书主要的讨论,就是“正义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正义的人”。

     若叩问内心,你是否赞同:如果不正义可以不受惩罚,那么做正义事是勉强的,一个人只要能做坏事,总会去干的。若是不正义的极限是坏事做尽,却流芳百世,拥有最正义的名声;正义的极限是好事做尽,身败名裂,甚至受尽折磨而死,遗臭万年,你是否还会坚持正义?权威者只颂扬来自正义的好名声,节制和正义固然美,但是艰苦;纵欲和不正义则愉快,容易。正义与不正义,哪个是崎岖坎坷,哪个是康庄坦途?如果我并不正义,却已挣得正义者之名,是否是天大的福气?智者告诉我,“貌似”远胜“真是”,而且是幸福的关键,我何不全力以赴追求假象?如果我们把正义只拿来装装门面,做出道貌岸然的样子,我们生前死后,对人对神就会左右逢源,无往而不利。

     现在我要向你证明:正义本身赐福于其所有者;不正义本身则贻祸于其所有者。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随着苏格拉底的步伐,先从一个城邦的正义开始说起,以大见小,来窥见什么是个人的正义。

     现在我们创造了一个城邦,在里面加入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它健康地运转了起来。一个好的、健康的城邦,势必拥有四主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智慧就是拥有考虑整个国家大事、改进它的对内外关系的知识,这是护国者(立法者)的知识;勇敢就是一种保持,保持敬畏,保持信念,不至于被快乐、苦恼、害怕、欲望洗褪,这是护卫者的美德;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是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谁应该统治,谁应该被统治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一致性和协调,这是手艺人的知识。

     至于正义,就是做自己的事。正义就是能够使节制、勇敢、智慧在这个城邦产生,并在它们产生之后一直保护着它们的这个品质。正义,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司法正义”,而是一种“Good”,“Harmonious”。

     我们找到了城邦中智慧、勇敢、节制的来源,那么正义和不正义在城邦中到底是什么产生的?是被谁带来的?

     事实上,没人把它带进来,正义只能被唤醒,正义不能被灌输。因为教育是一种回忆、唤醒。我们只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所以正义是我们与生俱来的。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人的灵魂具有三层次:理性、欲望、激情(一般站在理性一边,如果不被坏教育所败坏的话)。如同在城邦内的正义一样,灵魂内的各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他就是正义的,即也是做他本分的事情的。遵循正义,不仅让城邦和谐健康,更让人的心灵和谐健康。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者是快乐的,不正义者是痛苦的。

那么正义为什么使人更幸福?让我们来看看这五种人:王者型、贪图名誉型、寡头型、民主型、僭主型人物。他们当中最善者、最正义者莫过于王者型,最恶者、最不正义者莫过于僭主型。要知道他们幸不幸福,我们得先看他们是如何产生的。

     所谓王者型,就是哲学王。在他童年时,他必须精通算术,能够从感性世界走向理性世界,精通几何学和天文学,在这样的学习中抬高灵魂,在各种劳苦的学习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在这个过程中,他总是佼佼者,因而总是获得比别人多得多的荣誉。在三十岁时教给他们辩证法,也即理智的体操,追求真理的学问,如果他能经受住辩论的考验,不变成色拉叙马霍斯那样的诡辩家,那么五年后可以再派他下到洞穴中去,看他是否会在繁华的洞穴的各种诱惑面前坚定不移。等到他五十岁时,我们就要求他把灵魂的目光转向上方,注视着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最终成为城邦的王——但不拥有任何私人财产,吃穿用度也是最基本的。

     所谓僭主型,就是未经受住名誉诱惑,贪图名誉,而后见证了名誉的泡沫,转而追求金钱,成为寡头型人物,慢慢地丢掉了吝啬的囤积金钱转而吹鼓自由,变成民主型人物,最后彻底放纵自己所有的欲望,成为僭主。

     于是显而易见,我们的爱智者(哲学家)体验过三种快乐(理性、欲望、激情),他在年轻时就明白荣誉、金钱的迷人魅力,然而最终他毅然抛弃了二者,转而追求知识的快乐、真理的快乐;而我们的僭主,他的灵魂混乱,又最有暴君气质,不仅对自己实行暴政而且对他的国家实行暴政,只懂得低级的快乐,从来没法体会高级的快感。我们可以说,没有智慧的人的快乐是不完整的。

     也难怪英国自由主义的思想大师约翰·密尔会说:“宁愿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意做一头快乐的猪”。猪可以对此表示反抗,但它的反抗无效。因为苏格拉底能够理解它的快乐,可它却永远无法体验苏格拉底的快乐。

     善恶相争,善善不争,恶恶相斗;见贤思齐,见利忘义。正义是自洽的,不正义是不自洽的。因而正义者可以理解、怜悯不正义者,可不正义者却永远觉得正义者伪善。

     说到这里,我想到嬴政和荆轲。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遂隐姓埋名,在宋子县当佣工。后被秦王知晓高渐离琴技高超,便召其进宫演奏,但高渐离是荆轲好友的身份被发现,秦始皇为防不测,便派人弄瞎了高渐离的眼睛。高渐离为给荆轲报仇,把铅灌入筑中,欲刺杀秦王,但因眼睛失明,并未击中。秦始皇勃然大怒,处死了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荆轲在如此一生之中能够交到高渐离这样的知心好友,嬴政在昏庸的晚年再无任何可信任之人。僭主的天性是永远体会不到自由和真正友谊的滋味的。

二、如何坚守正义

     那么,在这样喧嚣的时代,在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往”的世界,我们如何坚守内心的正义,如何保持灵魂的和谐?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忆,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他是不能很好的从事哲学学习的。

     我想,我们应当在年幼时勤奋学习技能与知识,而更关键的,是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我们要明白这个世界的善是唯一的,就如同玫瑰虽然凋零了,但是美依然存在,所有的恶都是对善的偏离。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不正义,我们才坚定地相信正义是值得追求的。如果正义不值得追求,这个世界上也就无所谓不正义。否则我们看一切都像在看洞穴中的倒影,模糊不清,失去了名为“善”的太阳的光芒,陷入相对主义的陷阱。“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不要因为所学蒙蔽了良知,要用良知驾驭我们之所学。

     然后,我们应该执着地追求真理。真理的死亡意味着道德的死亡,道德的死亡意味着文明的死亡,没有真理与道德,唯一可能的结局,就是回归野蛮。在这个路途上,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因为柏拉图警示我们:假如你是一个大帮的公民,在这里富有财产,出身高贵,再加上人品俊秀身材魁梧的话?你不会野心勃勃而不能自制,幻想自己不仅有能力支配希腊人的事物而且有能力支配希腊世界以外的事物,于是妄自尊大骄奢自满起来吗?一个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下的人,如果有别人轻轻地走来对你说真话:你头脑糊涂,需要理性,而理性是只有通过奴隶般的艰苦磨练才能得到的,你以为在这种恶劣环境里你能容易听得进不同的话吗?即使我们假定你由于素质好,容易接受忠言,听懂了一点动了心,被引向了哲学之路。我们可以设想这时你原来那个圈子里的人由于预感到自己将不再能得到你的帮忙,他们将如何做呢?他们就不说任何话做任何事来阻挠他被说服并使任何想说服你的人都无能为力——既用私人阴谋,又用公众控告来达到这个目的吗?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和无知,终身追求真理。

     自由面临着四大威胁:野心家对极度权利的向往,贫穷者对贫富不均的仇恨,无知者对人间天堂的向往,堕落者将自由与放纵混为一谈。可怕的强烈的非法欲望事实上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些道貌岸然的人心里都有。其他的欲望围着它蝇营作声,献上鲜花美酒,香雾阵阵,让它沉湎于放荡淫乐,用这些享乐喂饱养肥它,直到最后使它深深感到不能满足时的苦痛。这时它就因它周围的这些卫士而变得疯狂起来蛮干起来。这时如果它在这个人身上看到还有什么意见和欲望说得上是正派的和知羞耻的,它就会消灭它们,或把它们驱逐出去,直到把这人身上的节制美德扫除清净,让疯狂取而代之。欲望需要得到节制,心灵上的宁静才会降临。

     这条道路,没有人可以保证它是康庄坦途,甚至它一定会是崎岖坎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要让教导被众人的指责或赞许的洪流所卷走,不要让自己加入群众的狂欢。

三、少女开始成长

     《理想国》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让我再次审视自己的理想与懦弱,放弃虚荣的名誉。是为了将来的一张华而无实的牛津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继续留在竺可桢学院,学习并没有那么喜欢的基础医学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名校虚荣心,还是转到需要自己考研、工作环境不稳定、学习压力巨大且资源更少的临床医学,只为了自己的梦想?

     字数有限,我不能再写下去了。但我想我的心里早就有答案了。

     在理想国的最后,苏格拉底要带领我们走出洞穴:“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Keep walking the upward way.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认知觉醒》读后感:告别无效努力!
  • 下一篇:《西班牙旅行笔记》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