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队友强烈推荐下,我抱着“看看能有啥不一样”的好奇翻开。结果从8月到现在反复读了四遍,每一遍都有新收获,汇总了四个深刻的触动点。
一、学会“消除模糊”,让理智脑主导人生。
以前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工作生活学习又忙又乱。看完书才懂慌乱的根源是“模糊”,无论是认知、情绪还是行动上的混沌,都在消耗我的心力。现在我学会了“抓重点,不贪多”,遇事先停个几秒,激活理智脑,用“元认知”审视想法再做决定,这个微小的习惯,让我从被情绪支配,渐渐转向清醒自主的选择,时间上也安排的更合理了,行动力也提升了。
二、从“硬撑”到“主动休息”,做真正的行动力高手。
我曾是“硬撑型”,晚睡早起,任务清单满满。直到被这句话点醒:“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原来,真正的勤奋不是耗时间、透支自己,而是高效投入后果断休息。现在我会专注当下,但累了也会主动休息,喝口水、伸个懒腰,精力管理跟上了反而效率更高了。
三、捕捉“触动点”,让知识为我所用。
我一度陷入“读书无效”的困惑。这本书给了方法:不用全盘掌握别人的知识体系,抓住离自己需求最近就行;不必记住所有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能触动自己就好。将这些“触动碎片”和自己的经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能支撑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现在我不再求多求全,而是像寻宝一样,比如书中“舒适区边缘—拉伸区”的概念,我尝试在工作学习中,在现有水平基础上稍微加一点难度,让学习和工作变得轻松而高效。
四、主动“输出”,用行动完成学习闭环,能输出才是真掌握。
我曾热衷阅读时大段摘抄,觉得这样才叫“认真读”,却总逃不过“读完就忘”的魔咒。书中点醒我:要是你讲不清楚,十有八九是没真正理解。原来我漏掉了最关键的环节—输出与链接,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连接,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用到实际中去。作者说“教是最好的学,用是最好的学,输出倒逼输入”。现在我看完书,会把知识重新梳理、用自己的话组织并试着跟队友讲讲核心观点,这过程其实就是在深度学习,在调动我自己有的“千军万马”,将新知识深度缝接到我的体系中。
感谢我的队友,这本《认知觉醒》来得正是时候,给我打开了成长的新视角。觉醒,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改变,永远只能靠自己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