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孟子的理想国》读后感

2025-07-10 08:31:41  本文已影响人 

 仁义之歌,唱响天地

    ——《孟子的理想国》读后感

江苏省兴化市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因为有许多如何伟俊、冷玉斌、赵东俊老师等一批潜心教育的“大家”。在这满城书香的地方,不断出现博人眼球的新作、力作。何伟俊老师连续十年阅读经典,写下了《<论语>里住着的孔子》《大学之道 中庸之道》等著作,使经典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也更容易走近读者心里。阅读他的一步步力作,不断被经典感动,被他感动。阅读了何伟俊老师的著作《孟子的理想国》,认为全书有这样几个特色。

一、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我在阅读《孟子》注解方面的书时,常常不能理解孟子所举的事例有什么用意,不能理解他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对这本博大精深的著作便只有肤浅的认识。

何老师把对原文的翻译融入自己的体会里。他归纳各章各卷的主题,把主题相同的内容归结在一起,联系历史背景和阅读积累等相关知识,为读者详细梳理全书。他把《孟子》的主旨概括为“仁义”二字,可谓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他紧扣孟子的“仁政”理想解读文本,把看似毫无关联的内容巧妙归结,彰显孟子这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高超的语言大师的人格魅力。这种写法需要作者“慧眼识英雄”,要能够发现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我很佩服何老师敏锐的思辨能力和超强的提炼概括能力。他反复说,阅读经典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他在写作中就身体力行,努力践行这一观点。

二、沿用了在《论语里住着的孔子》里解读经典的方法。

1、坐实字句。遇到难解的字,查阅《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及相关知识,弄清字的古义和本义,逐字逐句进行探究。他常常对权威注解提出质疑,产生自己的见解,尽可能揣摩古人要表达的原意。他深信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话,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读书方法。

如11.12(第十一卷第12章)里,“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何老师查了“类”的金文字形,“类”本义是种类,引申为类推,他把“不知类”理解为“不知类推”,认为孟子,既在教导人们要像“恶不信(通“伸”)之屈指” “养桐梓” “求放鸡犬”一样“求其放心(放纵的心)”,要爱身养心,又在传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类推”思维。这种理解超越了朱熹、杨伯峻等权威人士的解读,显得顺理成章还更有深度。像这样个性化的的理解在本书中还有很多。

2、相互勾联。何老师解读文本一贯注意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照,互为印证,使各部分之间连接更加紧密。因为孟子自谓“述仲尼之道”,何老师多处联系《论语》加以佐证和比较,从比较中让读者明白孔、孟两位哲人思想内容、表达方法的异同,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

3、情境解读。何老师推想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说话的神情、语气、意图等。书中的人物故事在何老师细腻的描写中变得鲜活起来,生动有趣。何老师理性地娓娓道来,古人仿佛就出现在眼前,触手可及,他们富有哲理的话语就萦绕在耳边,倾耳可闻。

4、教育视角。从教育的视角解读文本,使教育者受到启发。

在3.1中,公孙丑以“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问孟子,“若夫子当路于齐”,可建立他们的功业吗?孟子不屑地说,“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意思是,像齐国这样的大国若行仁政,称王天下“由反手也(很容易)”。何老师总结说,好的对话,好的话题,能激活思维和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生成创意的表达,因此书友之间、师生之间要重视对话、交流、讨论、分享,双方都会在其中受益成长。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教育方法。

在7.18里,公孙丑就君子“易子而教”向孟子请教,孟子曰“势不行也”。何老师指出了孟子说话的两种意思,分析了造成这个“势”的三个原因,提出教者可以避免错误做法,不必“易子而教”。

在4.3里,孟子对齐威王赠的一百镒“不受”,而对宋偃王和薛君送的七十镒和五十镒却接受了,弟子陈臻用“对立思维”,认为孟子老师犯错了,非此即彼么。何老师推想陈臻说话的意图,是想让“好辩”的老师服输。意想不到的是,孟子解释得有理有据。思想在师生对话中明晰,质疑、答问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

在6.8里,孟子编的故事“日攘其邻之鸡者”,请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改正错误不再偷鸡,告诉我们知错要及时改,莫拖延。何老师总结说,孟子的“故事教育法”对当代教育者是很好的启示,受教者自悟出故事中的道理,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

在13.41里,弟子公孙丑说,老师你的学问太高深了,“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何老师解释原文后,总结孟子说话的两层意思,一是好的教育不能降低要求和标准,并联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的观点,知识的概括性越高,对学习者越有用。二是教育的方法是“自得之也”,即学习者要自己体悟有所收获。高明的教育者只是站在最恰当的位置,引领“能者从之”。你看,多少伟大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叶圣陶、于漪、于永正等,他们设立一个高标准,目光慈祥而深邃地伫立在那里,导引着多少能者前行,“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5、多处引用。因为何老师有广博的阅读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写作中总是信手拈来,“左右逢其源”。

三、常常把话题引向深入,解读细致,深入透彻。

在2.12里,邹穆公关于“民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诛不诛民的问题向孟子请教。孟子指出,这些司法官平日里“上慢而残下”(居上位懈怠并残害百姓),现在是罪有应得,惟有行“仁政”方得民心。何老师解读完文本后,就孟子引用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一个“仁”字,就是把“人”当“人”看。

在2.6里,孟子谓齐宣王“君之臣有托起妻子与其友而之楚游者”,回来后发现妻子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士师不能治士”(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下属)该怎么办?齐宣王分别答“弃之” “已之”(罢免他)。之后孟子一语中的,直指齐宣王本人,“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齐宣王因不明白孟子前面说话的用意,被这一质问猝不及防,只得“顾左右而言他”。何老师引申出,孟子的话可谓“言近而旨远”,从身边的小事入手,由近及远,逐步深入,促使齐宣王担负起国君“行仁政以安民”的重任,并告诉读者,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起应该担负的责任,扎根岗位,有所作为。

四、归纳孟子的语言表达艺术。

孟子为了推销他的“仁义之道”,为了能让君王实行“仁政” 以安民保民,为了百姓的安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语言才华。何老师在书中多处总结孟子的语言表达方法,认为阅读《孟子》欣赏其语言的美是阅读享受之一。

1、善于引导。

孟子总是不知不觉把对方引导入他的话题里,因为不知道他前面的铺设有什么用意,当他后面一亮出真实的目的,对方发现已成定局,哑口无言,无言以对,谈话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在2.6里,孟子以“君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之楚游者 ” “士师不能治士”,引导齐宣王说出“弃之” “已之”后,突然说出“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齐宣王只得尴尬得“顾左右而言他”。

在2.1里,孟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当齐宣王说出“不若与人”“不若与众”后,孟子设想了两个场景,王“鼓乐于此” “田猎于此”,百姓为何有两种反应,痛苦得“疾首蹙额”,高兴得“欣欣然有喜色”,引导齐宣王明白治国理政要“与民同乐”。

2、善于讲故事。

在3.2里,宋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警示不要急于求成。

在11.18里,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的故事,说明仁义之道虽然力量微小,但终究战胜不仁。

在11.9里,就出现了今天人们频繁使用的四个词语,一曝十寒,弈秋诲弈,专心致志,鸿鹄将至。

在6.8里,“日攘其邻之鸡者”请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改正错误,不再偷鸡。告诉我们有错及时改正。

3、善用比喻。

在1.7里,齐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说这样做危险胜过“缘木求鱼”。

在11.14里,孟子以拙劣的园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糊涂虫“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启示人们不能因小失大。

4、多处引用。引用《诗》《书》等书上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5、很多设问、反问,常用于结尾处,引人深思。

最典型的就是《孟子》开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同一句子稍作改变,首尾呼应,强调仁义的重要性。

在9.2里,“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哉(怎么能说是假的呢)?”

在14.3里,“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怎么会流血很多都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6、善用排比,说理周全,气势恢宏。

在1.3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粗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学之家可以无饥矣;仅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用对比说理,理显而易见。

在2.2里,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两者对比,告诉齐宣王要“与民同之”。

阅读何伟俊老师解读经典的一部部力作,对我走进经典,深入透彻地理解经典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他写作时心里装着读者,因此他的解读深入浅出,饶有趣味,且有深刻的思想性。经过何老师的解读,孟子给中华历史文化留下的瑰宝更加璀璨夺目,孟子的“民本思想”感动天地。《孟子的理想国》里精彩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只列举了一点,与读者分享。期待更细致更深入地阅读。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读后感:“我与相处得好好的世界发生了矛
  • 下一篇:《青鸟》读后感2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