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2023-03-14 09:07:33  本文已影响人 

《理想国》读书笔记
 

正如刘苏里先生所言“通过《理想国》,柏拉图把自己变成了一口水井,让后来的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让这本书成为一个标靶,接受后来人对他的攻击。”《理想国》“是西方政治第一书”,今天就让我跟随周濂先生走进《理想国》。

首先,走进柏拉图。看作者的生平是解析其著作的根本方法,因为每一个生命都要带着时代的烙印走完一生。柏拉图出身名门望族,父亲的谱系可追溯到雅典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母亲的谱系追溯到梭伦和海神波塞冬。名门望族的谱系追踪似乎可以解释其家族成员在雅典的政治舞台上异常活跃的原因。

在对柏拉图的解读中,周先生帮助我们理解了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正如马克·里拉所说“如果哲学家试图当国王,那么其结果是,要么哲学被败坏,要么政治被败坏,还有一种可能是,两者都被败坏。”

柏拉图这一生最重要的遇见就是在他20岁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以至于他用一生的时间记录人生中8年的师生相伴,他说“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柏拉图的著作,现在以他署名的作品都属于苏格拉底,被美化与恢复了本来面目的苏格拉底。”所以,在他28岁的时候,他目睹了自己的老师被判处死刑之后,他对现实的政治心灰意冷,对民主制更是彻底丧失了信心。所以他离开雅典,自我放逐12年后重返雅典。这12年他对政治的所有思考,凝结为他最为核心的政治判断“事实上,我被逼得相信,社会或个人找到正义的唯一希望在真正的哲学,以及,除非真正的哲学家掌握政治权力,或政客拜奇迹之赐变成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永无宁日。”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在40岁后的近30年间,三次去叙拉古:第一次因为冒犯了老狄奥尼修斯被卖身为奴,被熟人相救才得以自由;第二次在年近60时以为小狄奥尼修斯可以给他实现哲学王的机会,结果被流放;第三次是在年近70时走进叙拉古结果被软禁了一整年。柏拉图与叙拉古的三次相遇始于苏格拉底之死,终于“叙拉古”三个字成为诅咒每一个想与僭主共舞的哲人。

其次,走进“理想国”。《理想国》以虚拟对话的方式探讨了“正义”这一核心主题,后人给它加了一个副标题“论正义,政治的对话”,在这本书里,其对核心问题的一系列探讨:正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成为正义之人?正义与幸福的关系是什么?灵魂正义与城邦正义的关系是什么?哲学王究竟是怎样炼成的?所有的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

公元前422年的一天,苏格拉底与好友格劳孔一起离开雅典城,下到南边的比雷埃夫斯港,参加女神的祭祀活动庆典仪式,归途中被富翁之子玻勒马霍斯的仆人强行拉住,邀请至其家会面。苏格拉底起初不答应,玻勒马霍斯威胁道:“那么好!要么留在这儿,要么就干上一仗。”苏格拉底说:“还有第三种办法,要是我们说服了你们,让我们回去,不是更好吗?”玻勒马霍斯回答:“你们就死了这条心吧!反正我们是说不服的。”最终苏格拉底心不甘情不愿地被拉近了这场漫长的对话中。

“开场初看起来平淡无奇,其实暗藏玄机。”“下到”一词,既从空间上体现了雅典与比雷埃夫港之间的关系,又从时间上体现了马拉松战役到海军的战败,雅典在走下坡路,同时也体现了哲学家从洞穴之外的理念世界下降到洞穴之中。“强行”拉住聊哲学与哲学家“被迫”返回洞穴可有一比。当哲学家看到了真正的理念世界,享受到了哲学沉思带来的自足与美好,他就不愿意下降到洞穴来拯救普通人。无论哲学家如何“下到”最终都要返回雅典也就是哲学家的理念世界。

《理想国》一共有十卷,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关于“何为正义”的辩论,在结尾处,色拉叙马霍斯最后发声:“苏格拉底呀,你就把这个当做朋迪斯节的盛宴吧!”然后他就让出了舞台,在余下的九卷里成为彻底沉默的围观者。苏格拉底反驳色拉叙马霍斯,象征着正义问题上“知识”对“权力”的取代。但是色拉叙马霍斯作为一个影子般的存在,一直在后边的九卷中,他在问我们:苏格拉底真的能够说服我们吗?在这场论辩中,苏格拉底注明的“功能论证”诞生了,其基本逻辑如下:任何东西都有一种特定的功能;灵魂的功能是生活;正义是灵魂的德行;正义的人生活得好;正义的人是幸福的。

从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其实是柏拉图的化身。柏拉图在第二卷中不再满足于苏格拉底的“自治其无知”,他要对“正义是什么”给出一个普遍的定义,而且他也不再满足于只探讨伦理学,而是把问题拓展到了政治学、教育学、知识论以及形而上学。苏格拉底“由大见小”通过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的类比成功的将论题从伦理学进入政治学。他以“劳动分工原则”论证了城邦的正义就是“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在第九卷的结尾处,柏拉图借助格劳孔的话说:“那个理想的城邦在地球上是找不到的”。苏格拉底附和道“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己在那里定居下来。至于它是现在存在还是将来才能存在,都没有关系。”

《理想国》是一次“想象中”的政治冒险。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说“一切远大目标沿途都是有风险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上升的路与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陈寅恪诗集》读书笔记
  • 下一篇:《仪式、政治与权力》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