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理想国》读后感(三)
阅读何伟俊老师的《孟子的理想国》,以为第十卷第4章是本书众多精彩篇章之一。
这一章是孟子和万章的对话,主题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万章的“无情”追问。那么,万章的“无情”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万章提问的内容是君子的求食问题,且语言犀利,令老师尴尬。
他说,“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意思是,今天的诸侯搜刮民财,就像拦路抢劫。如果他们完善礼节跟人交往,君子接受了他们的礼物,敢问为什么?言下之意是,接受这些诸侯强取豪夺,横征暴敛得来的不义之财,就是默认、支持他们的不义之举,这和老师您倡导的“居仁由义”不是矛盾的吗?
孟子接受诸侯馈赠一事在《孟子》中有这样几处记载。
第四卷第3章,弟子陈臻给老师出的两难选择: “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不接受齐威王赠金一百镒,却接受了宋偃王和薛君的七十镒和五十镒。(一百二十镒,约合当时农民数十年的收入)
第四卷第10章,齐宣王对时子说:“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矜式,榜样)齐威王给孟子又是房子又是万钟粮食,这么优厚的待遇,但孟子决定要离开齐国了却不接受,并说“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网上说,孟子在齐国担任卿职期间,年薪约6万斗小米,相当于农民一年收入的数10倍。在鲁国任大司寇时,薪资得粮数额可观。
可见,孟子接受诸侯国的馈赠是很常见的,但该不该接受孟子有自己的标准和理由。
其次,万章提问的方式逐渐加码,咄咄逼人,令老师难以招架。
他先问“敢问交际何心也?”(心,心态)孟子曰“恭也。”接着问“却之却之为不恭,何也?”(却,拒绝)孟子说,尊贵的人赐的礼物,若默默地想,他的钱财得来符不符合道义,然后接受,是不恭敬的,所有不拒绝。万章又说,“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意思是找其他借口拒绝不可以吗?这一反问里表明了他鲜明的态度,如果别人赠送的礼物是“取诸民之不义”的,是应该“却之”的。孟子却回答说,“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意思是,他按道义、礼节与我交往、接触,是孔子也接受了。何老师解读说,孟子在这里回避了万章的“其取诸民之不义”,以“道” “礼”搪塞,并把孔子拿出来做挡箭牌。是呀,从人民那里得到的不义之财,就因为“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就应该接受吗?即使“他辞”不易得、易让对方察觉,最起码也应“以心却之”呀,况且老师您也曾经说过“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第八卷第6章)似是而非的礼,大人不做。现在您怎么默认这“不义”呢?孟子的回答令万章不满,就又接着问。
“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御人,拦路抢劫的人。)孟子说不可受之。“御人之礼”老师您认为不该接受,“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
万章的提问前面还比较含蓄,这次把“取诸民之不义”的人限制为诸侯,我们可以想象,孟子听了额头上似乎都汗涔涔了。孟子回避不答“为何受之”,而说,“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意思是,你以为有王者兴起,是将现在所有诸侯都诛杀了,还是教育了不改再诛杀?这里,何老师说孟子的意思是,现实就是这样的状况,“礼崩乐坏”的现状是你我无法改变的。接下来孟子说的话更过分了,“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之义之尽也。”意思是,把取得不是自己的东西说成是强盗,这是把强盗的含义扩充到极致。
孟子在这里似乎陷入了窘境,有点强词夺理起来,他在为诸侯做辩护,好像在说,即使承认了“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那又怎么样,难道把这些强盗诸侯都“诛”了,或者“教之不改而后诛”了吗?况且他们还不像你说的是强盗。我想,“礼崩乐坏”的现状是事实,可是孟子不是一直奔走呼号劝君王实行“仁政”,努力在校正这个人心不古的现实吗?这些诸侯横征暴敛,还不算强盗吗?何老师又说,孟子心想,我为了引导诸侯实现安民、保民的主张,有时候也只能委屈自己接受他们的礼物。那更让人困惑,既然是为了实现这崇高的理想,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弟子对待诸侯的“不义”之礼必要的时候需要“小不忍则乱大谋”呢?难道他行为意识不清吗?应该不是。
在第三卷第2章里,弟子公孙丑追问“敢问夫子恶乎长?”(敢问老师您有什么长处?)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孟子在情急之下,都能说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的壮语豪言;第六卷第2章,在和景春随机对话时,都能说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惊天动地之语。可见孟子思虑清晰,随机应变,左右逢源,由此被人们称作“善辩”。可在这一章里孟子为什么表现得闪烁其词呢?
紧接着,孟子说,“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较,音“决”)孟子不正面回答万章“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又把孔子拿出来牵强附会地说理。“猎较”是当时为了获取祭祀用的物品而相互争夺猎物的一种风俗。这一章孟子总是在窘迫之下把孔子抬出来进行搪塞,显得理屈词穷、理不直气不壮,和《孟子》里其他章节孟子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的形象很不一样。总感觉孟子在回避什么,回避什么呢?
孟子接受诸侯的礼物是为了过更优越的生活吗?他不是贪图享受之人,他是最关心百姓的,常常见缝插针向君王推销他“使黎明不饥不寒”的仁政举措,“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是孟子最痛恨的。
最后,万章以孔子映射孟子,认为“事道”不成就应辞职离开,其严格要求令老师汗颜。
万章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孟子曰:“事道也。” “事道奚猎较也?” “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奚不去也?” “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
万章认为孔子出仕既然是为了“事道”(实施道义)就不应该猎较,“事道”不成,就应该辞官离开,暗示老师您也一样。孟子回答说,孔子在逐渐纠正猎较的习俗,他做官去实现自己的主张总得有个开始,后又发现自己的主张不能实行就辞官离开了,因此没能在一个国家最终停留过三年。孔子去做官,或者看到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或者看到诸侯可以交往,或者看到诸侯能供养贤士。
虽然孟子也一直是这样的做的,但所有行为在弟子那里都不能掩人耳目,做老师的仍然感到紧张。弟子的眼睛就像录像机,耳朵就像留声机,警醒为师者谨言慎行。
第一卷第6章,孟子说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失望地离开了魏国。第四卷第10章,齐宣王竭力挽留孟子,“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孟子见自己的主张在齐宣王执政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就主动提出回老家。
本章,师生在平等层面上进行对话,难能可贵,儒家教学气氛宽松,容纳海川,胸襟宽阔。万章言语犀利,锋芒毕露,不愧为名师出高徒。结尾,何老师总结,“孟子的解释还是他一贯的‘权变’主张,‘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但是,万章质疑的正是‘义之所在’。本章的对话最能反映万章的个性和人格,也将师生既彬彬有礼,又暗藏机锋的对话情景栩栩如生的再现出来。”像这样精彩的篇章《孟子的理想国》一书中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