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2022-08-14 09:50:04  本文已影响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最近十天确实十分颓废,花了好长时间才又看了一本书。这样说好像把读书视为一种任务,但从事实上来讲,读书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任务。我的懒惰与我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斗争,若不是把它视为一种任务,那我想这种颓废的状态会持续更长时间,而这是我不希望发生的。
《月亮与六便士》最流行的就是那一句: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到了月亮。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书中的语句,最起码我并没有在书中找到这句话。我觉得它错误引导了读者,它暗含月亮是高洁的,六便士是庸俗的,对应过去就是理想是高洁的,现实是庸俗的。我认为这种价值判断太过武断,也与小说内容不符。
我昨天晚上对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简单描述了小说情节,他笑着说全给我剧透完了,我这才意识到自己说得太过了。但情节是这本书的重点么,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小说向来都是这样的,他的情节是为他想要表达的思想服务的。直白的讲,《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感、情节性并没有那么强,它跳跃时间空间对象的写法让它更像是作者的随笔,有关思特里克兰德的随笔。看完故事后,我心中是有些迷惑的,那句“我还看不太懂”又要搬出来用了。但是我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并非理想恒高于现实。我认为毛姆在这本书里讨论了很多话题:理想与现实、创作的来源、艺术的品鉴、婚姻的本质等,我体会到一些,也希望能够用文字把那些模糊的感受表达出来。
家庭与爱情
小说的第七章结尾写思特里克兰德一家的生活模式,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我的血液里却需要更加强烈的愿望,更加期望一段落拓不羁的旅途”。在此之后,温馨家庭的假象被击碎。他不爱她,她也见不得爱他。爱情与婚姻是小说当中的一个支话题,从思特里克兰德一家、爱塔一家、上校一家、斯特略夫一家中,我们能发现什么。是爱情吗?我想不是的。
尽管思特里克兰德一家的婚姻状态是我们社会孜孜以求的,体面温馨美满,但当思特里克兰德离开后,一地鸡毛。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因为移情别恋才离开,就像第十五章里面借作家口说的“你的意思是,如果他是因为一个女人离开你,你可以原谅他;如果他是为了理想离开你,你就无法原谅他,是吗?你认为你可以打败前者,可是却无法打败后者,是这样吗?”。阿美始终在意的是她自己在外界的形象是否因为这个家庭而被满足,她的丈夫可以是任何一个能够赋予她这种形象的男人。证据就是思特里克兰德成名后,原本十分怨恨他的阿美又以“天才的妻子”自称,在家里挂上了他的画。再较真一点,为什么她总是想要自己的女儿嫁给军官,这和她姐姐嫁给军官有联系吗?
与之相比,施特略夫一家好像更能够表现夫妻之间的爱意,毕竟施特略夫称得上丈夫的典范。他是如此爱他的妻子,以至于妻子出轨后,他不愿意妻子与野男人过困苦的生活,转身离开,把自己的屋子和画室留给了他们。他自己却只能到朋友处凑合过一夜。但一个人的爱能叫爱吗?有时候一个人的爱太伟大太无私会招来被爱者的羞愧,这种羞愧却是用贬低爱慕者的方式表现出来。施特略夫的妻子怨恨他的丈夫,怨恨他在她最落魄的时候救了她。这种状态用文中第四十一章的话来说是“女人宁可宽恕那些伤害过她的男人,但永远无法原谅那个为他放弃一切的男人”。粗俗一点的说就是贱。
爱塔与思特里克兰德之间也是一种家庭的模式,他们之间谈不上快乐和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惯性。爱塔作为土著女孩,所受的教育全部来自生活,她的观念是“你要是不揍我,怎么能让我知道你爱着我”,她的全部好像都依附在那一句“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思特里克兰德呢,他在这段关系里面能够得到他需要的一切,而这里面并不包括爱情,他并不需要爱情。
家庭的不堪有时是需要用爱情来遮盖遮盖的,它是自发的,说不定当事人还真以为自己是个痴情种子呢。人的需求是准确的,或者是被尊重,或者是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这些需求,最后反而都要算到爱情头上。能够满足彼此一定的需求者结成夫妻,但双方的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按照不同的节奏变化,此一时彼一时。
生活的意义
相比于理想与现实,我认为用生活的意义来概括小说的主题会更加准确。我始终认为不能苛求一个普通人,因此月亮与六便士也不应该有孰高孰低之分,追求理想是勇敢的,甘于庸碌的生活也无可厚非。思特里克兰德并非一个大众观念中的追梦者,他自私残忍,毫不在意他人看法,不拘束于文化与社会的框架中。这样的追梦者能称得上勇敢,但是和施特略夫这样善良的庸人相比,哪一种更符合我们的社会观念?我觉得人物的设计本身就反驳了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价值之争。

第四十三章里头,作者开玩笑似的构想了假设他要写一本有关思特里克兰德的小说,他会怎么写。好像总是要把逻辑捋顺来才好,总要在他过往的生活里发现些什么伏笔才好。但是没有,思特里克兰德没有。小说里总是说,他好像是被魔鬼附身了,像一只被捉进蜘蛛网里的苍蝇,像被符咒控制了。作者在第五十四章里头借布吕诺船长之口说“让他深陷其中的是一种创作的欲望,他热切地希望创造出美的东西来”。这种欲望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自由。思特里克兰德最后的壁画像是伊甸园,“人的原始的本性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你看到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因为你能从中看到你自己”。第四十二章里头也说到:

所以我觉得,他为自己的人生设定了一个意义,那就是通过创作去表达他的思考和理解,去追求美。实现此想法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好像被什么控制住了。在第五十章里,作者还提到了阿伯拉罕的故事,这是一个前程似锦的青年,却在第一次见到亚历山港的那刻便决定抛弃一切在这里度过余生。他说“使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并不是我自己,而是我身体里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远比我自己的意志更强大”。
有时我自己也会有一些很奇特的想法,但这些想法都没有那么强烈,它们是从我的脑子里出来的而非我心里出来的,所以也就不能说服我放弃太多去实现它们。我想,能够像思特里克兰德和阿伯拉罕那样勇敢地,不顾一切地去干一件事是幸运的。很多人的生命是被蹉跎的。
评判别人的选择是傲慢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很多读者很在意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并丝毫不愧疚。但我想他应该就是这样的,他是一个脱离了社会规则的人,全部生命都在完成他的事业,这是他的本能。关于这一点,我觉得知乎莫也的回答与我的想法很类似:《月亮和六便士》不是一部为了成功执着追求的书,甚至不是描写“诗与远方”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做真实的自己、顺应自己内心和本能的书。

尽管如此,小说并没有给对自己人生意义迷茫者以任何建议,上述人物都是在突然之间受到内心的感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过也是啦,自己的人生,听自己的心声。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传习录注疏》读后感
  • 下一篇:《祝福》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