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2021-09-20 07:39:20  本文已影响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一、总体感受
   我不喜欢这本书。从主题立意到角色塑造,都不喜欢。

   其次,我对主角斯克里特兰德也十分厌恶。看完这个人的一生,甚至对男性群体涌起深深的恐惧和抵触。

   第三,我对作者本人的价值倾向也感到怀疑。(在这本书之前,我只看过毛姆的《面纱》,涉猎不多。说这话兴许是以偏概全,所以只探讨作者在这本书里的观念。)

   ——讲清以上三点,是想提前告知,面对这本名著,我讲不了半句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

二、先说主题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这句话并非出自原文,但很多人都听过。这种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立意受很多人追捧。

   但这一层立意的确不够恰当。所以我不想在这个角度上,为这本书再熬任何剂量的鸡汤。

   从表面上看,这本书兴许是想强调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分野。

   包括书里也多处描写查理斯•斯克里特兰德(这个名字简直长得要命,以下简称“阿斯”)根本不在意钱财;不在乎自己坐的椅子、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舒不舒服;不在乎任何物质享受;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连生理需求也无所谓,不在乎有没有女人。他只在意自己的精神自我是否完满,一心追求绘画,俨然一位艺术的殉道者。

    所以,也许这本书的确想强调【人要追求精神世界(月亮),不要过分执迷于物质(六便士)】。然而(在我看来),这本书实在有矫枉过正之嫌。

    整本书看下来,大家都没觉得不妥吗。被阿斯所唾弃的,何止是物质生活这么简单。——分明是连同人类的生活准则、基本的伦理纲常、身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感、生而为人的同理心……也一一被他丢弃掉了。

    这种毫无心肝的形象塑造,并没有比那些“只在乎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手头有没有钱”的肤浅角色好到哪里去。

   那种原始的凶残与冷酷,简直是比野兽更野蛮。

   第二,这是一本脱离大众、曲高和寡的书。

   这本书并没有描述一个普通人面对月亮与六便士时,内心的那种彷徨、犹豫;没有那种“想挣脱亦不能”的捆绑感;没有那种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妥协;也没有对命运的不甘心。

    它只告诉你,我们要如何速战速决地抛妻弃子;如何杀伐果敢地放弃所有,抛开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规定;如何摆脱束缚,做到彻底的自私自利、寡廉鲜耻;如何迅速做好人生抉择,不顾一切地撒开双腿,跑去塔希提 做个化外之人。

   ——很、不、亲、民、的、描、写。

   作为一个社会人而非生物人,你会有很多挣扎的。

   也许在某天,你受“梦想”的刺激,想选择一个截然相反的人生方向。但除非你对那个念头有十足把握,否则你不会(也不敢)轻举妄动。你只会一边嘟嘟囔囔地抱怨,一边却又十分笃定地往你所厌倦的、惯常的方向驶去。

    大家都是要负重前行的普通人,这个“重”可以是老婆孩子,也可以是房子车子。

   所以这是一本高高在上的书。

   它很强硬地告诉你:“嘿,俗人们,快来接受我这一套超脱的体系!在抬头追逐月亮时,你但凡因为手头的六毛钱犹豫了一分钟 都是悟性太低!看看我们的阿斯,老婆孩子说不要就不要。争点气啊,诸位!”

   并且,正在看书的你我,不仅没有觉得不妥,在面对阿斯这位理想主义典范时,反而会陷入自我反省:

    “唉,天才果然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普通人哪能做到他这个程度。

    难怪我没有攀上【天才】的高枝。都是老婆/孩子/爹妈/责任/工作……耽误我!可恨!”

   可是,往事洪流是你的细胞、你的组织;是你的爱、你的恨;你的生命、你的构成。谁又能够完全背弃过往,朝着明知不可为的世俗之外 逆流而上?

三、再说人物塑造
   我很不喜欢这本书里的人。第一个不喜欢的就是主人公阿斯。

   一个荒诞且极端的角色。要列举形容词的话,我能说一连串不带重复的:行为乖戾、性情冷漠、阴晴不定、抛妻弃子、霸凌恩人。专门利己、从不利人。毫无责任感和同理心……

   而我最讨厌他哪一点呢——自私。

   比如,他觉得自己离家出走没有给这个世界带来任何影响,还觉得自己对妻子很公平。却刻意忽视“他是自己一个人,而妻子没有工作、还要抚养两个孩子”的事实。

   比如,他说不需要女人,可实际上却对性爱有很大的需求:

  无论什么人,第一眼看到他时一定会被他脸上的那种欲念吸引。
  他身上好像蕴藏着一种原始性,你会联想到希腊文化中的半兽人……他们具有大自然的强大力量。
 

  再比如,嘴上说讨厌女人、厌倦爱情,实际上却很享受一个保姆式女人心甘情愿让他睡、照顾他的吃喝拉撒,且不对他提任何要求。

  我生来就是一个男人,偶尔我也会需要一个女性。
  可是当我的情欲得到满足的时候,我就得立刻去干别的事情了。
 

  我不懂得她们说的那种爱情,我只懂得情欲。
  对我来说,女人是享乐的工具,仅此而已。
  我很厌恶她们提出的那些极其可笑的要求——事业伙伴、生活伴侣之类的。
 

  女人生来软弱,因此她们对喜欢的东西具有一种强烈的控制欲。
  我知道她可以为了我做任何事情,然而有一件事她永远都做不到:不来打扰我。
   所以,他不是不要钱、不要性、不要女人。他是要别人无条件为他提供这些东西,且不能索要任何回报。他享受着别人给他提供的一切,却认为是理所当然,连半点感恩都无法产生。

   在座的各位之所以喜欢他,那是因为你给他贴上了“追逐梦想”的伟大标签,并把这本书当作“舍弃俗世羁绊,追求精神自我”的励志读物。

   ——倒也没关系。人嘛,总喜欢叶公好龙。

   倘若阿斯这种人是你朋友,你欣赏他的艺术天分,你倾囊相助,却获得无数嘲讽,到最后连自己老婆都被他拐走。——想必你忍不了三天就会与之割席断义。

  倘若他是你情人,当你的完美身材 在床上、画纸上被利用完,当你作为女人 完成了性服务;作为裸体模特,被画出他认为完美的那幅画后,你就很快被丢开。那时作为敝履的你该如何自处。

  而倘若他是你丈夫。我敢说,你一定会每天百度“该怎么避免三个月冷静期,马上离婚”。

   就这种人。作者本人的态度竟然是赞赏的: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非常惹人讨厌的人。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依旧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四个大字:恕、难、苟、同!!

   第二讨厌的角色就是施特略夫。

   虽然他是一个十足的好人,但这种懦弱的善良我实在欣赏不来。

   他一心一意对每个人,得到的是阿斯的嘲讽、老婆的背叛。事已至此,竟还能抛却尊严、低声下气地哀求。

   ——活得这么卑微,是一种自我轻贱。阉割了作为人的血性,则与农场里待宰的老母猪无异。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毛姆写施特略夫,只是为了佐证“外表与灵魂未必统一”这一理论,而刻意设计的形象。

   包括书中【勃朗什甘愿舍弃平静生活、出轨阿斯】这个安排,也只是为了突出“她表面是一个端庄平和的女人。内在却渴望强烈的动荡”这一鲜明对比。

  所以,书中的角色,只是专门为作者毛姆的价值观服务罢了,谈不上什么令人震撼的深度。

   所以,毛姆并不是在写阿斯的故事。而是借着一个画家的故事,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他先确定好自己的价值观,再按自己的想法捏造人物。他提前安排好了人设,然后把笔下的人物往这个套子里放而已。

  书中的角色就像个提线木偶,完全没有自己的灵魂。全是作者自己一个人的灵魂。

   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书中的角色只是:

“……犹如旧挂毯上的两个平面人物,…只能看到大片的色块。”

四、关于女性的言论
  作者在书中对女性的贬低,也是引起我不适的原因之一。

  书里有非常明显的“男性中心思想”。充满大量对女性群体的鄙夷,以及对女性价值的践踏。

  这些狗屁言论我懒得去翻、也不想再看。总之把作者的观念概括一下就是:女性唯一的用处,就是成为男人生活里的边角料。“为男人供奉一切价值”是她们的使命,不配要求回报。

   (写到这里  中断一下,容我去卫生间吐一会儿……⊙︿⊙)

    里面共三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分布如下——

   ①原配—斯克里特兰德夫人:

   有一个善良温柔,贤妻良母的人设,但是又虚伪。丈夫离开后,为了自身名誉,坚称“老公是被别的女人拐跑的”。阿斯死后 一夜成名,她自称“天才的遗孀”,虚伪地展示着对丈夫的怀念、原谅。总体而言,小市民形象。

   ②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

   原本过着井然有序的家庭主妇生活,丈夫对她也很好。仅仅因为冲动的热情、受情欲支配,而心甘情愿委身于阿斯,对自己丈夫非常残忍。

   ③塔希提岛上的土著妹妹—爱塔:

   仆人形象。说是阿斯的妻子,个人认为更像保姆。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为他生孩子,不干涉他一切事情,凡事以他为尊,对他有着纯粹的崇拜和喜欢。

    ——她们三个的共同点是:都很爱斯特里克兰德、将他视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但都并未真正走进这个男人的内心。在男女关系里也一直处于“男性为主宰、女性被支配”的模式。

    尽管如此,作者对女性依然毫无尊重。不断抱怨女人麻烦、女人矫情,女人爱索取情绪价值、是生活的累赘,自己不需要女人。但在现实生活里,却又需要一个保姆式的女人无条件地为自己付出、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前两位都在书中全被唾弃得不行,唯一被赞美的角色,似乎只有土著妹妹爱塔。—— 仿佛在作者看来,甘愿承担仆人角色、对男人不提任何要求、无任何情感索取的女人,就是这个世上最好的女人。

   那么,恕我爆句粗口:这tm是什么狗屁价值观。

   对于持这种观念的人,我也只有一句:几斤几两,敢对女人提这种要求。

五、
   其实还有挺多可挖掘的,但是这本书不值得我熬夜去写这么多。所以就这样吧。

   只想问一句,通过摒弃道德、推卸责任追求来的月光,又比地上的六便士高贵多少呢。利用完女性的价值,又将其不断矮化、各种贬低,这种人格又有什么值得歌颂的呢。

     —— 再见,不会再翻第二遍。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人民公敌》读后感
  • 下一篇:《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