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2022-07-30 09:24:29  本文已影响人 

《罪与罚》读后感

    本来感觉故事好像是在离我很遥远的年代发生的,结果2022—1866,也不过156年而已,难怪里面一些内容放到这个时代也毫无违和感。

(一) 年轻人
      加洛夫说道“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因为无所事事,把青春浪费在不能实现的美梦和幻想里面,他们的脑子都被各种理论弄糊涂了。”好像穿过时空给了年轻的读者们沉重一击,我又想起我自己受人挑拨,自觉醍醐灌顶成为了“醒着的人”,实则愚蠢浅薄,不堪一击的那些日子。每每读到别人新奇的理论,不去思索深究就被折服,甚至在和别人数遍慷慨激昂的分享后,洋洋自得,竟以为是自己的想法了,多么可笑。

       “照自己的意思胡说八道比照别人的意思说实话还好些。照前一种情形去做,你是一个人;照后一种情形去做,你不过是只学舌的鹦鹉!”拉祖米欣的话提醒了我,让我想起那些做“鹦鹉”而不自知的日子。而如今也有各种社会理论的“鹦鹉”充斥在各个社交平台的软件上,让人眼花缭乱。我想年轻的人们如果能够识别并拒绝做“鹦鹉”,回归本心,生活一定会更纯粹而快乐。


(二)教育
      “他们硬要一个人完全没有个性,认为这才够味!仿佛一个人越不是他自己,越不像他自己就越好!他们认为这才是最大的进步。”读到拉祖米欣这段话,作为教师,很难不被触动。虽然我们学习的教育理论都在鼓励教师与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重视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中是多么无奈。眼看着我的学生们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却仿佛与我小时候见到的别无二致——兴趣班,补习班,升学焦虑,刷题……要知道,他们还是小学生,就已经这么累了。心疼之余,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时代在进步,政策在努力,但最上层的评价体系还是没有更优解。家长不得不焦虑,学生也就跟着紧张起来,甚至在其他课上写起语数英作业。期末成绩一出,更是几乎没有学生在意音体美,而这些科目正是他们个性发展的关键点。班主任面对大概50个学生,只能大致鼓励他们朝着感兴趣的方向去努力,真正的细化的因材施教只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而教育部门分摊的其他各项不属于教育的工作更是占据班主任大部分精力,到了班级管理上,很多时候就只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消灭个性”式管理了。

(三) 爱的救赎
      还记得《胠箧》中提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拉斯柯尼科夫笔下的两类人正是“窃钩者”和“窃国者”,他想成为第二类,但是由于越不过自己的良心,终于失败了。(是否说明尼采的“超人哲学”只能是哲学呢?)
      自首之前,他的恼怒,愤恨,阴郁,并非犯罪后的自责,而是对自己无法成为自己理论中第一类人的愤恨。直到去到西伯利亚流放,他仍然无法挣脱这种想法,困在其中整整两年,才终于被索妮娅的爱所拯救,重获新生。这种文学性的结局中,蕴含着作者的宗教救赎观,索妮娅正是象征着能够救赎拉斯柯尼科的宗教,正如杜妮娅于加洛夫的意义一般。加洛夫选择自杀,因为他的“宗教”——杜妮娅,已表示绝不可能爱他。

(四)女性的困境
      加洛夫曾厚颜无耻地谈道,就算他强奸的计谋得逞,人们也只会责备年轻女子不应单独去到单身汉的房间。多么熟悉的受害者有罪论,这个社会对女性的道德枷锁一直都存在着。“完美受害人”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这也成了女性的困境。每次想到这里,就感觉无比沉重。不想多说了。

       已经不记得上次看《罪与罚》是什么时候了,大概在中学吧,被大段的心理描写和语言辩论吓退了,错过了这部著作。现在花了四天九个半小时读完,发现无论是情节还是思想上,都是非常精彩,令人叹为观止的。读一遍还意犹未尽,迫不及待想去读一读陀思妥耶夫思基的其他著作了。真希望暑假能再长一些。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克拉拉与太阳》读后感
  • 下一篇:《史记》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