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局外人》读后感

2025-07-15 09:06:03  本文已影响人 

《局外人》读后感

一共也没有发过几篇,哈哈图片前段时间,偶然发现我和甜甜最近都读了局外人,于是问她有没有时间写读后感。这次,居然非常爽快地说可以。

下面是甜甜的读后感。

~~~~~~~~

初中毕业后我就没写过作文了,用词很不讲究,感觉有点词不达意。而且栗子老师文笔太好了,这么一对比显得我像文盲(虽然本来就是)。

栗子老师是先读的《人的自我寻求》,由于里面提到了这本书所以开始看,因此是从“现代人自我感丧失”的角度入手的。我最开始接触到《局外人》则是因为收到一位很喜欢哲学的同学推荐,因此也会更注意哲学方面。

事实上这篇读后感在5月初就写了一半,起稿十分随意,单纯为了记录想法以免健忘,但由于太健忘写了一半就忘了写了。主要分为我个人比较有感悟的三个层面——文笔、人生意义和社会正义。

艺术家:
表达是最公平的,所有人都可以表达。艺术家则是能表达好的人。然而怎样算表达好呢?标准很多,但有一点尤其重要——共鸣。艺术家的厉害之处,就在可以将普通人心里的粘稠情绪,一针见血地点破,在读者混乱的思绪里激起规律的水纹,这就是共鸣。正是这点,让加缪的文采跨越语言障碍,教会我真正优秀的文笔不是词藻,而是内容。

“皱纹密布的脸颊上,眼泪时而扩散,时而汇聚,铺陈为一片水光”;“烈日下,他的面孔在眼前一片燃烧的热气中跳动”…局外人中此类混杂情绪的细节还有很多。流畅的同时,用客观陈述激发了读者的主观情感。这样恰到好处的描写不只在这本作品中,许多国内外大家的作品里都能看到。

人生:
本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在微信读书对这句的点评里,有一位提到了余华的一句话:“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然而这两句话所讨论的并不是一个对象。后者是个人悲剧的陈述,前者是人生意义的审视。

人无法活在虚无之中,而宇宙注定是冷漠的。所以人总会拼命去抓住些什么,宗教、道德因此诞生。道德赋予法庭上观众人生的意义,“虽然我活成了一坨,但至少我没砂人啊”。而宗教则更加直接,“不论现在如何,死后的我是高尚的。”有时走在路上我会主动捡起乱飞的垃圾,让道德感短暂充盈3秒人生。这些想法都是一种寄托,让自己的意义托付给了社会、明天、甚至彼岸。

但默尔索是仅凭生物本能而流动的人。他做坏事,可能不因为他很邪恶或讨厌上帝;做好事,也不一定因为他是圣母或要为下辈子积德。正是如此,默尔索没有将自己的意义寄托给未来,而是选择与其反抗,直面宇宙的虚无并与之共存。加缪认为,人不应依靠自我安慰式的逃避来续命,接受虚无,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才能自洽地活下去。这是否能被理解为存在主义呢?我不清楚哲学界对存在主义的真正定义,但它绝对不是b站评论区常提到的那个“存在主义”。近两年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似乎很在互联网盛行,说难听点,甚至快要成为00后标榜自己思维深度的代名词。然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迷茫时,仅告诉自己“所有无意义就是意义本身”,于是便任凭自己浑浑噩噩,也只是另一种程度上的逃避。加缪主张的生命本质并不是对虚无的投降,这一点从他的另一本作品《鼠疫》中更能体现。这种对宇宙本质的反抗,仅依靠“活在当下”这四个字是难以概括的。

正义:
以世俗的眼光来看,默尔索是不孝、无耻、冷漠的:不知道被送至养老院的母亲的年龄;与女友发生关系仅因性欲;只因太阳过热而开枪击毙阿拉伯人。为了不变成反社会分子,我支持杀人偿命是必要合理的(尽管加缪似乎不喜欢死刑)。但作为文学作品,一昧从社会学或法律角度指责默尔索不道德就偏离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

正义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说《局外人》是被社会正义绑架,那《鼠疫》就是诠释正义发生的过程。默尔索杀人,只是因为太阳很热;里厄救人,只是因为那是他想那么做。作者不止一次在《鼠疫》中强调:“事实上,献身于卫生防疫事业的人们也不一定功勋卓著,他们那样做只因他们知道那是惟一需要做的事情,而在那样的时刻不下此决心才真叫不可思议。”加缪笔下的正义和邪恶,本质都是对社会的一种质疑。社会总是被人类为了追求意义感所产生的好坏充满,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文章最后一句他这样说:“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默尔索自以为是局外人,直至处刑前才明白,这场属于人类的闹剧不允许任何一人缺席。然而,所谓好坏真有那么不同吗?人类注定受困于这荒谬的社会吗?于是加缪决定写作,写冷漠无情的默尔索,写善良坚定的里厄。用细腻的描写和充满逻辑感的长段落,对人性和社会的荒谬发出质疑。

哲学很有意思,可惜我不太懂,现在写的内容很可能会被未来的自己看作扯淡,但《局外人》很值得一看大概不会改变。总之推荐阅读!
~~~~~~~~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我看的这一版本前面的译者序中,对这篇小说的解读侧重于司法体系对人的异化,认为审判过程并没有充分考虑被告本人的申诉和理由,体现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压迫和压榨。

我看罢倒并没有特别对司法系统的压榨这块有额外深切的感触。我似乎颇能够理解这种“局外人”的游离感。从作者的笔触中,主人公默尔索总有一种怎么都行,无所谓的态度贯穿全文。加缪在写作这本书时才二十六岁,这么年轻,笔下主人公的心态就到了我这种中年人熟悉的味道。不得不说作家的确是心思细腻而灵敏的人,不然不能够把握这种微妙的疏离感和厌世感。

默尔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默尔索是一个“坏人”吗?从最后被判有罪,斩首示众来看,陪审团认为这是一个坏人、恶人、十恶不赦的罪犯。但作者笔触下,对默尔索是同情的。他只是浑浑噩噩,他只是太热了,他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只是不信仰上帝。

默尔索是一个冷漠的人吗?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时隔很久没有去看望母亲,守灵的时候抽烟,没有打开馆盖瞻仰遗容,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一滴眼泪,在葬礼第二天就跟女友游玩做爱,在女友问他爱不爱她时说不爱,在神甫试图安慰他的灵魂时拒绝,似乎是有些冷漠的。有信仰的检察官在与默尔索沟通后,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灵魂、空洞无情的人。联系作者写作此书时的时代背景,现代社会传统价值观被打破,人们心灵的归属如浮萍般飘渺的时候,“空心人”是时代产物。我们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同样的价值观重建问题。

默尔索有朋友也有爱人,在他的疏离冷漠之下,他也在爱着别人。

邻居那个不停打狗骂狗的令人生厌的老头,默尔索跟他相处良好。他在闲暇时带他一起看电影,老头看不明白,默尔索还给他解释。他有常去的饭店,跟老板熟识成为朋友,老板为他在法庭上作证,说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正常人。默尔索虽然说不知道自己爱不爱女友玛丽,但他们两人在一起是和谐的、快乐的。玛丽说想要结婚,默尔索说如果这是她想要的,那就结婚。他犯罪入狱之后,玛丽还愿意来探望他,为他辩护,这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纯粹,他们真正相爱过。他还有一个据说是做拉皮条生意的莽汉朋友雷蒙,默尔索帮这个朋友出谋划策。也把自己卷入到了雷蒙的麻烦当中,也算是交友不慎了。这一点上,默尔索是一个单纯的人,他单纯地接纳着靠近他的人。

最近看的另一本书《人的自我寻求》中提到了《局外人》这本书,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罗洛.梅对《局外人》的评价是:

这是关于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法国人的故事——事实上,我们是可以恰当地称其为一个“普通的”现代人。他经历了母亲的去世,每天都去上班并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他有私通事件和性经历,但他自己对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明确的决定或意识。后来,他开枪打死了一个人……他对所有这一切有具有可怕的不真实感……全书弥漫着一种模糊不清和朦胧的感觉,这是令人感到受挫和震惊的。

罗洛.梅将这个故事作为现代人“自我感”丧失的一个例证,并接下来论述如何摆脱这种灵魂中的空洞。但我的理解却有些不同。我认为默尔索在狱中的表现可以称为勇敢。他拒绝了上诉,他承认自己的罪行,并为此付出代价。神甫苦口婆心认为上帝可以宽恕他的罪行,只要他信仰上帝。他则认为“别人无权要求我更多的东西”,他的思想完全自由。这点上,他非常勇敢,甚至可以说是无畏而无惧的。

默尔索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犯了杀人罪行的普通人。他的确需要为他的罪行承担结果,但斩首示众似乎确实有些量刑过重了。于是,留下了这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单一价值观破灭之后,诸神之争的现代人如何求得灵魂的平静。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用的工具——每天问问自己,这一天我有没有为“他人”的福祉和别人的开心做了一点点的事情。这并不难。把为孩子、为家人、为朋友做的点滴事情都算上,把对陌生人说一句“谢谢”都算上,这个每天小任务是很容易完成的。“利他”是会使人快乐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会“爱”。

就以书中的这句话结束这篇读后感吧:

“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我以这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终身成长》读后感
  • 下一篇:《血战织金》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