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不乏荒诞的情节描述,但荒诞之中又有合理性,我有时觉得这是以主人公第一视角讲述的故事,有时又觉得这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或者说一双超脱生活之外的双眼看到的世界。
第一遍阅读的体会是,我没有理解这本书想表达什么,我有很多疑问,却在书中找不到答案。事件的发展在平淡简短的描述中快速结束,只留下一堆待解的谜团。
于是,我参考译者的解读分析,又查看了加缪的生平,再加上简单了解这本书的创作时代背景之后,重新阅读了这本书。
在第二遍阅读的过程中,我隐约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的留白,略微理解作者设计这些荒诞的情节,也许就是为了留给读者一堆疑问,让读者深入思考,寻求答案。
我感受到作者细微之处的留白很多,却没有过多解释,没有情绪的宣泄,没有咆哮,没有呐喊,只是平静内敛地讲述一个有关死亡故事,一个普通人走向死亡的故事。作者好像递出几颗珍珠和一根细线,期待我们将其串成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
这本小说塑造了一个名叫默尔索的男人,他普通本分,沉默寡言,生活简单且重复,每天正常上班,下班,吃饭,闲逛,喝酒,抽烟。
平静的生活被母亲的去世打破,他不得不请假处理母亲的葬礼。由于经济能力有限,默尔索无法负担雇佣一个护工照顾母亲的生活费用,不得不把母亲送进养老院。在一个偶然的下午,他接到养老院院长打来的电话,去养老院为母亲办理后事。
令人不解的是,他淡漠地应对和处理母亲葬礼相关的事,不难过也不悲伤,他甚至不知道母亲去世时到底有多少岁。在养老院举办的守灵夜,他听到养老院的朋友长时间动情地抽搐哭泣时,感到很厌烦。
在处理完母亲后事的第二天,他偶遇了之前追求过的女人玛丽,他们一起游泳并发生关系,似乎亲人的去世没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的生活。
之后还有一系列令人不解的事发生。
老板给他升职加薪、前往巴黎工作的机会,他无所谓,既不期待也不拒绝,老板很生气。
有一位老邻居,整日与病狗相伴,人与狗互相厌弃却又舍不得分开,大家都取笑老大爷,他却不厌其烦,见面礼貌聊天,友好和善。
邻居里有一位以拉皮条维生、陷于混乱男女关系的社会混子,要求默尔索做自己的朋友,帮他盯梢,解决麻烦,默尔索轻松答应,未感不妥。
与玛丽相处一段时间后,玛丽向他求婚,他感觉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但可以结婚,如果玛丽想结婚,那就结婚吧,怎样都行。
阅读第一部分,我感觉默尔索是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对于普通认知下和自己相关的重要事情,总是漫不经心,平淡超然,而对于世俗意义里不好的人和事,他却总能体现出一种善良的英雄主义,他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一点儿也不冷漠。
他与所有人的相处都是友好和谐的,狭小朋友圈里的人都喜欢和他聊天。虽然他少言寡语,但说的每个字都是真实可信的,都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他是生活的观察者,是他人的朋友,却是自己生活里的局外人。
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计划和期待,怎样都行,其他人问他问题,他也是一样的回答,怎样都行。他永远不提供意见,永远不表达想法。
然而,被卷入社会混子的恩怨情仇关系之后,默尔索偶然间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因为阳光太刺眼,当时的他有些恍惚,做了件错事。
在经历了一系列看似公正完善的司法程序之后,默尔索被荒诞地判定为罪大恶极,择期予以斩首。检察官给他的灵魂定罪,认为他的罪行堪比亲手杀害自己父亲的十恶不赦的坏人,他被审判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自己母亲的恶人。
在审判的法庭上,再一次淡漠得像一个局外人的默尔索认真观察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的朋友、法官、检察长、律师、记者,他细致观察每个人的表情神态,认真倾听对于自己罪行的控诉,平淡超然。
最令人不解的是,在审判过程中,他有时想替自己辩护,想发言的时候,辩护律师却让他别做声。于是,他就眼睁睁地看着审判在他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被他人安排了命运,没有人征求他的意见,他也觉得无所谓。
当默尔索认为法庭有可能把他的过失杀人定罪为故意杀人时,他想提起上诉,而他的辩护律师却说提起上诉会引起陪审团的反感,并且会耗费很多公文状纸,他只能作罢。最终,当庭长宣布完审判结果之后,礼貌性地问他是否有话要说时,他说“没有”。
在等待被执行死刑的日子里,默尔索面对神父多次试图引导他皈依基督耶稣,他多次拒绝。直到有一次神父不请自来,他再也忍不住了,爆发了有生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反抗。
他发出了这样的宣言“我好像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到来的死亡,都有把握…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我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异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默尔索经历了这两种结果,爆发后,走向了灭亡。
关于默尔索,我在想为什么在他直白承认过失杀人之后,依然免不了受到大众意识形态的审判和对他精神的定罪,审判是否已经踏过了法律的边界,成为精神摧残的一种手段?还是说世俗生活里大家习以为常的习惯,面对与众不同的挑战时,无法包容和接纳,只能通过排斥和贬低予以隔离。这是文明社会的幸运吗?还是不幸?
如果存在即是合理,那现如今的我们是否能够接受与众不同的存在呢?
我认为作者想通过平静内敛的叙事,让读者构建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思考死亡是什么,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亲人的死亡是什么,自己的死亡又是什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去接受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死亡命运。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话题…
回想几天前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小小的我》,一个脑瘫男孩经历了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被接纳的种种事件,依然选择冲破身心的枷锁,在盛夏的蜕变后,勇敢地踏上了新的旅程。
我想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身边也存在着各种各样与众不同的人,我有我的生活,他们也有他们的,我们生活的圈子也许会有交集,也许只是平行的水平线。
生活本没有所谓的完美的标准,也没有所谓的干预和评价,每个人都应该自由地生活,我们应该多关注生活本身,关注事物的本质,这就是幸福的生活方式。而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命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活着的时候好好享受生活,离开的时候不留遗憾就好。
基于当前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我只有这些心得体会。也许再过十几年,拥有更多人生体验之后,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吧,今天先写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