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海浪》读书笔记

2022-10-09 09:20:25  本文已影响人 

《海浪》读书笔记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下午好~

上个月读了伍尔夫的《海浪》,期间还更新了几次动态分享了一些非常唯美的句子。伍尔夫的小说好像是加长版白话版的诗一般,节奏明朗,意境独特。当然内容方面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本书是伍尔夫所有意识流作品中最“意识流”的,也是我觉得读完之后最回味无穷的。

读这本书是什么感觉

这本书的主要叙述者是伯纳德,(单纯为了排版好看,这篇用中文写的读书感受里我就不写人物的原版英文名,只写音译过来的中文名字吧),还有另外五位叙述者分别是:路易斯,尼维尔,珍妮,苏珊,罗达)。一开始我觉得我仿佛是一个侦探,悄悄地打探这些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我觉得不,应该说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倾听者,他们愿意把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不论是隐秘的,自卑的,尴尬的,还是兴奋的,激情的,暴躁的,他们都会讲给我听。最后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强的倾诉欲,一同来找我聊天,聊什么呢,聊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似乎是在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忏悔,最后六个人各自分开,只剩下伯纳德一人继续跟我聊(似乎这时候的伯纳德是六个人的集合体),最后我跟他一起离开了咖啡馆,然后各自走去。

看完一本书,就像是听他们几个人讲了好久的话,久到了解了六个人的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我知道他们只是单纯抒发自己的感受,那些隐秘的自私的情绪不应由我来评判,我只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珍妮像是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女主,永远在发光,又永远在寻找,路易斯自卑又奋进,厌世又有着强大的使命感(有点像海明威作品里的code hero形象),伯纳德走了传统的结婚组建家庭的路线却又羡慕罗达不食人间烟火的孤独…似乎每一个人都无法安定,无法以传统的方式安心生活,但他们又一直有努力去寻找,去接受。这也是战后作品共有的特征,生活是混乱的,他们需要找到一个支点先安定下来(to anchor themselves in a chaotic life),就像达洛维太太不断举办聚会,(达洛维太太并不是伍尔夫眼中理想的样子,有人说她是没有艺术修养的普通人面对世界的样子。)《到灯塔去》当中的绘画,但是找到支点只是一种临时性的解决办法,他们要利用这短暂安定下来的时间去搞明白生活的意义以及怎样面对生活,否则这个支点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很快就会被冲走,他们又要赶去寻找下一个支点。

然而搞明白生活的意义这个哲学话题并不容易,有时候那个支点最终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但是,至少他们没有放弃寻找,尽管这六位人物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于孤独的依恋,他们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极避世。他们有尝试和其他的五个人产生联系,尝试去一边吐槽一边接受这个世界,尝试去思考生命,思考世界。这种矛盾的状态构成了他们的人生。

对比

上一篇读书笔记《远航》浏览量比较少,印证了我的一个猜测就是大家比较喜欢看生动的内容。敲那篇笔记的我像是莫得感情的打字机器,因为没太读懂这本书,也没有很多被触动到的地方。因此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太多自发的感受(spontaneity),写出来的大都是根据查到的资料简单地做一个分类和描述,没有热情,没有激情,也就不生动。

《远航》是伍尔夫的第一本小说,偏向现实主义风格,情节比较清晰,内容包含了伍尔夫关注的几大主题,也就是说,后续所有作品出现的主题,都能在这部作品找到呼应。但是《远航》的悲剧性结尾:女主角Rachel的死,总感觉有一点突兀。不知道这么说恰不恰当,感觉《远航》的作者对于作品中人物的干涉较多,导致角色不是很完整。看到故事结尾,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结局是这样的?从文本当中似乎找不到比较有力的证据,于是就从作者个人的经历来推测了。伍尔夫后续的作品《达洛维太太》《海浪》等等更偏向现代主义,人物的想法自由施展,没有什么情节的发展,但是主人公情感方面的变化和结尾的顿悟给人的感觉比较自然。可能是作者前期后期创作理念的改变导致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作者价值观的一些变化。

《远航》和《达洛维太太》的主题比较一致,写的都是“自我的觉醒”,既包括作为自我相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包括作为女性相对于男性存在的认知。《远航》中对自我的认知成熟之后,为了捍卫自我选择死亡,这个结尾和之前读过的《马丁伊登》很相似,后者本就是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前者尽管已经有了现代主义作品的特征,也有着相当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这种把人物写死的方式并不能解决自我与世界,女性与男性的矛盾。到了《达洛维太太》时期,人物觉醒之后,萌发出了面对矛盾选择抗争的意愿,但是依然有呆在舒适区不愿面对的逃避。然后是《海浪》,这时候的人物以诉说的方式表达自我,如果矛盾一时间解决不了,那至少不妥协。这种诉说暗示的也是伍尔夫作者自己通过创作发出自己的声音,反对所有压抑自我,压抑女性的声音。

读完这本书的收获

读伍尔夫的书会让人的内心变得柔软,坚定。因为她会引领你认识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内心,从而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关于伍尔夫作品的诗歌特点,比如音节的对称和谐,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之前的读书笔记都有写过,就不多说了。

“读书是与高尚的人对话”,读《海浪》也是一个了解作家了解伍尔夫眼中生动世界的过程。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比我这样没有什么想象力的人眼中的世界生动多了,学文学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借助他们的想象力(vision)去感知这个世界。

这一点,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有非常明显的感觉,举一个例子

Methought I heard a voice cry ‘Sleep no more!

Macbeth does murder sleep,’ the innocent sleep,

Sleep that knits up the ravell’d sleave of care,

The death of each day’s life, sore labour’s bath,

Balm of hurt mind, great nature’s second course,

Chief nourisher in life’s feast,---(Act 2, Scene 2, Line 35-40)

伍尔夫的文章中这句话也让我感到很奇妙

One girl on a bicycle who, as she rode, seemed to lift the corner of a curtain concealing the populous undifferentiated chaos of life which surged behind the outlines of my friends and the willow tree.

至少在此之前,我从未想到把睡眠想象为一个可以被谋杀的实体,甚至把生活比喻成一处掀开的衣角。这让我想起来这个月月初看到的一篇文章---郭洪雷《论莫言小说的比喻思维》,部分截图也放到这里~

以上只是关于这本书的一篇非常粗糙的读书笔记,关于这本书所讨论的更深层次的时间和存在等话题,我还没有想明白。读完第一遍只是开始,好书值得多读几遍反复品味,以后如果想明白了一点就再写一篇读书笔记。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小王子》读书笔记
  • 下一篇:《总会过去,总会到来》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