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2025-04-22 10:09:01  本文已影响人 

《我们仨》读后感


        像一位老人坐在你的面前,她和蔼可亲地像一位老祖母;她聪慧睿智地像一位哲学家。

        她笑眯眯地向你讲述着她的一生,从她和爱人的相遇讲起,讲他们在外求学的奇闻趣事,讲回国后的点点滴滴。

        不说甜蜜不谈深情,她将深情用糖水化开,你在话语里感受到的处处是甜蜜和深情。

        这世间究竟是先相爱后相知,还是先相知再相爱呢?寻常的爱情,相识,相知,久处不厌渐生爱意。可他们是一见钟情,那一定是遇到了相似的灵魂,那种强烈的同频共振让他们彼此吸引,先相爱再相知。

        她微笑着,皱纹都像一朵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呢?有百合的纯洁,牡丹的荣华,兰花的优雅,有树的坚韧,草的柔软。那是饱经风霜后的从容淡泊,是历经岁月磨砺仍坚守初心的温良谦恭。

        像一双手,轻轻抚摸着你的头,像一个拥抱,让你平静安然,像一位老友,与你深夜共谈。

        她的讲述,从一个梦开始……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

        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到哪里去了......”

        心上忽然就疼了一下,一位老人,于旷野中,和最爱的老伴儿走散了,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此时此刻,她该多么孤单无助。

        正慌乱间,就醒了,才发现是个梦,老伴儿正在她的旁边睡得正酣呢。你跑哪里去了?谁让你丢下我?让我担惊受怕?

        老伴儿被她吵醒,也不辩解,只安慰说:我也常做这样的梦。

        我做了一个“万里长梦”,就像电视连续剧,情节连贯,连对话都清晰地记得,但它真的是一场梦。

        锺书被一辆车接走了,可是他尚在病中,我和阿瑗有点不放心,想去探望他,便结伴出了门,这是一条古驿道,我俩好不容易才找到那家客栈。

        客栈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我们母女俩只能遵守,我们被带到一艘船上,这里非常整洁、干净,锺书正躺着休息,我揪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我轻唤“锺书,锺书”,他睁开眼,见是我们,叫着“季康、阿圆”,我们三人终于团聚了。

        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

        刚开始,阿圆陪我去了几次,但因她有工作,后来便是我一个人跑去看锺书了。后来,阿圆生病住院了,我就两边跑,白天陪锺书,晚上陪阿圆,有时还去阿圆的婆婆家探听阿圆的病情。

        每天往返于古驿道上、家和医院之间,让我心力交瘁。仿佛自己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

        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一九三五年七月,钱锺书不足二十五岁,杨绛不足二十四岁,他们一见钟情,很快登记结婚,后同赴英国求学。

        钱锺书自叹“拙手笨脚”,生活起居多靠杨绛照顾。

【关于读书】

        他们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读书,后来女儿出生,从小耳濡目染也爱读书,之后无论多么艰苦的岁月里,读书这件事从未断过。

        杨绛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平静的日子里,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动荡的岁月里,读书让他们内心笃定。

        他们不光读中文,也读英文、法文、德文及意大利文,在大学任职的同时兼顾写小说、戏剧,外国文学等翻译工作。闲暇的时候,二人乐于“探险”,其实就是爬山或去不同的公园里走走,因为有共同爱好,平凡的日子也觉得乐趣无穷。

        杨绛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关于分歧】

        遇到意见分歧,刚开始他们也吵架,后来双方都觉得无趣,不开心,所以达成共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只陈述见解,而不干预。

【关于交友】

        他们的朋友不多,对外的印象是清高、孤傲,甚至刻薄,其实他们有一颗童真的心,保持着朴素的真诚,对于外界的评价和风向,他们不解释,不迎合,只坚持做自己。钱锺书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己,不求有名有声。

【关于工作】

        他们对待工作一向严谨、执着,在物质方面又要求很低,书中有这样的描写:叶君健不嫌简陋,每天欣然跑来,和锺书脚对脚坐在书桌对面。袁水拍只好坐在侧面,竟没处容膝。周珏良有时来代表乔冠华。他挤坐在锺书旁边的椅上。《毛主席诗词》的翻译工作就是在这间陋室里完成的。我工作用的小书桌,只容一沓稿纸和一本书,许多种大词典都摊放在床上。

【父母子女】

        他们深爱女儿阿瑗,阿瑗也深爱爸爸妈妈,三人在生活中互相关心,但对女儿的选择决不干预,充分尊重。

        阿瑗出国留学,他们一方面希望她多学习,一方面又必须忍受离别的滋味。

        对于和双方父母的相处,他们尽量体凉,遇到矛盾的事则各自保留意见,但也充分尊重并支持对方的决定。

【关于爱情】

        他们很少说“我爱你”,但“我对你的爱”全都刻在细节里,钱锺书出差时,会嘱咐女儿好好照顾妈妈;锺书下放落魄时,杨绛怜他,为他担心;他们总是优先考虑对方,希望对方开心,另一个人便是“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

【共同爱好】

        他们都爱读书,爱探险,爱在饱经忧患的日子里,把世态炎凉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他们认为:忧患孕育智慧。

        他们深爱着祖国,深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即便看到她的羸弱,即便有更好的选择,也对祖国不离不弃,他们深信:总有一天,祖国会强大起来。他们静静等待解放,期待着为新中国做一点贡献!

【关于离别】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才发现,曾是“我们家”的三里河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离别,是我们终其一生必须面对的功课,但它常常来得太突然,大多数人是无法做好准备的,因为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

        离别很痛,思念很痛,它可以化作一时的眼泪,也可以变成一生的潮湿。如果无法做到不思念,就要学会与思念做朋友。

        春天,它化作微风细雨滋润着你;夏天,它化作荫凉庇护着你;秋天,它将大地变成五彩画卷取悦你;冬天,它又化作片片雪花亲吻着你。

        它是燕的呢喃,蝉的鸣叫,它是吹过你耳边的那阵风,掉落在你身上的那片叶子,进入你视线的那只蝴蝶,或是绊倒你的那个台阶,所有相遇,皆为思念。

        有一天,当你轻轻说出离别,写下离别,你会看到曾经的自己,如何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你学会了与孤独相处,学会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深深拥抱自己,慢慢缝合伤口。

        这个世界依然纷扰熙攘,而你已远离纷扰,人群中,我再也寻不见你,于是,我从心里腾出一个角落,我把你们装进我的心里,我们便永远在一起。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周易》读后感
  • 下一篇:读《朝花夕拾》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