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周易》读后感

2025-04-17 09:12:59  本文已影响人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周易》读后感
 

灵台隐羑里,

玄羽叩璇玑。

龙马嘶风衔紫气,

龟纹烙月映玄圭。

卦爻窥帝阙,

爻象叩天扉。

劫火淬金,

星河易度,

谁执玄黄榜?

九鼎沉沙谶未休,

六龙御极乾坤转;

阴阳燮理处,

周天卦象演洪蒙。

某晚,我曾独坐于窗前,任目光穿透千年星河。案头那本泛黄的《周易》恰似混沌初开的太极,爻辞如星子闪烁,卦象若云气流转。记得初翻开这部典籍时,总觉满纸玄奥如雾里观山,而今漫步于蓍草铺就的智慧小径,竟渐渐触摸到中华文明跳动了五千年的脉搏。

犹记初闻"文王拘而演周易"时,眼前总浮现羑里城幽暗的地牢:青铜锁链碰撞声中,那位鬓发苍苍的圣者却仰首望天,将伏羲画卦的灵感化作六十四卦的星图。蓍草在他指间翻飞,恰似群星在夜幕划出轨迹,硬是在绝境中演绎出天地运行的奥秘。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反弹琵琶的飞天,同样的绝境逢生,同样的艺术涅槃。原来《周易》不仅是占卜之书,更是华夏先民在黑暗中举起的火把,照亮了文明进化的甬道。

当读到"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时,黄河浪花与洛水龟纹忽然在脑海中交织成幻境。那些闪耀着神秘光芒的图谶,莫不是上古先知与天地对话的密码?正如古琴曲《流水》中跌宕的泛音,看似无序的变奏里藏着亘古不变的韵律。《周易》的卦爻辞恰似这千年古调,在阴阳二气的共振中,奏响自然与人文的和鸣。

细观乾卦"亢龙有悔"的爻辞,恍若目睹殷商青铜鼎上的饕餮纹——那双目圆睁的威严神兽,何尝不是对过度刚强的警示?而坤卦"含章可贞"的柔顺之德,又让我想起苏州园林里蜿蜒的回廊,看似柔弱却暗藏千钧之力。这种刚柔相济的智慧,恰似太极图中阴阳鱼的流转,在动态平衡中达成完美和谐。

九二爻"包荒得尚于中行"的爻辞忽令我思绪万千。驼铃声中,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碰撞交融,恰似阴阳二气的交感化生。原来《周易》的智慧早已渗透在民族血脉中,如同景德镇窑火淬炼出的青花瓷,在开放包容中成就惊世之美。

孔子困于陈蔡时弦歌不绝的身影,与文王演易的传说在时空中重叠。这位"韦编三绝"的圣人,将"天行健"的刚毅注入儒家精神血脉,让"地势坤"的柔顺化作处世圭臬。读《论语》中"逝者如斯夫"的喟叹,忽觉与"穷则变,变则通"的易理遥相呼应,在不同形态中演绎着永恒的运动法则。

老子"道法自然"的哲思,则让我看见终南山隐士与蓍草共舞的身影。当《道德经》中"大巧若拙"的智慧遇见"白贲无咎"的卦辞,道家返璞归真的追求便有了具象载体。这种思想的交融,如同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墨氤氲,在虚实相生间展现东方智慧的深邃。

在岳麓书院听雨亭畔,我常想象朱熹与张栻论道的场景。他们手中的《周易》或许早已预言了书院今日的模样——朱张会讲的石刻依然清晰,而现代技术正让先贤的墨迹在手机屏上流转。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正如卦象中的阴阳交泰,古老智慧在新时代土壤里萌发新芽。

每当翻开书卷,恍若看见伏羲在蔡水边凝视龟甲,文王在羑里城推演卦象,孔子在洙泗之畔弦歌讲学。而今站在人工智能勃兴的时代门槛回望,忽然懂得万物皆有周期的哲理。就像敦煌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丽,真正的智慧从不会因时代更迭褪色,反而在岁月打磨中愈发璀璨。

此刻搁笔远眺,暮色中的黄鹤楼正将轮廓灯投向长江,恍若蓍草在天地间布卦。那些曾令我困惑的"元亨利贞",如今在智慧城市的光影中渐次明朗。

夜风拂过展开的书页,其间忽然飘落一片银杏叶——那是去年深秋夹在爻辞间的时光信物。叶脉纹路与艮卦卦象奇妙重合,让人想起西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原来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像蓍草排列般,在每一次推演中创造新的可能。这或许就是《周易》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传统永远面向未来,正如八卦阵图永远指向星辰大海的方向。

此刻,窗外的玉兰树正抽出新芽。蓍草在砚台边随风轻摇,仿佛在诉说:六十四卦既是终结,亦是开端。在这文明长河的渡口,我愿以《周易》为舟,载着初学者的赤诚,驶向更辽阔的智慧海洋。因为我们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始终相信——当龟甲裂纹遇见量子比特,当蓍草算法碰撞人工智能,文明的火种必将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 下一篇:《我们仨》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