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读《了凡四训》有感

2022-09-19 07:42:41  本文已影响人 

读《了凡四训》有感

前言:【一位教授说:“个体的成长,就是循着去到最好的地方,找最好的老师,学最好的知识,做最好的学问,成就最好的自己。”读书亦是同理。】

古代圣贤常讲修身,虽各家略有差异,但大抵包含三个部分:一是修身体,表现为重视养生之道;二是修品德,表现为反躬自省,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三是修学问,表现为饱读圣贤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修品德,因为品德修好了,其它的都能修好。当具体去了解古人如何修身,会感叹于古人的功夫下的是真的诚、勤、细。正如诗经所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们对待自己有如精心雕琢那璞玉一般,一丝一毫没有懈怠。
想要修身必先修心,因为身是心的外在。修心包含自观内省;去除妄念,分别心;心里纯净诚挚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即是同时存在,又是可以一步一步达到。当想要去改变一些东西才明白,修身难,修心难。老子说:“胜他人者有力,胜己者强。”也有言:“圣人是战胜自己,而非天下的人。”这些话都不是假话。
修心要诚恳,要明德。修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克制自己的妄念,妄念的表现是过度的欲望。世界变化的规律在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只知满足欲望是会堕入无尽深渊的,人该追求的真正道义是需要去除人性中的某些部分的。当前社会上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这是社会发展的阶段。不过对于个体成长而言,这是意味着,相比于古人,当前修心面临的诱惑更多,修心更加困难。另外,修身是修心的外在体现,即使内心纯澈,修身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即使在事理上明白了,想要在行为上去做好,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练习。
下面看看《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在69岁时写给其儿子让其立命、修身、治世的训子文,包含四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恭之德。其行文逻辑非常清晰严谨,分别告诉其儿子:命运可以改变;改变的方法便是改过,积善;要持有谦虚恭敬的品德。我将每部分予以简要介绍。
第一篇:立命之学
开篇,了凡亲述自身成长经历告诉儿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即告诉他命运可以改变,并非定数。了凡在成长过程中,遇见了他人生的两位贵人。
第一位是童年时遇见的孔先生,孔先生通过准确的预测(算命),不仅让了凡走上求取功名的道路,而且推测了凡人生命运。孔先生的预测二十年来皆应验,了凡因此认为“人进退有命”,皆为天定,于是乎对生活淡然无求。
后了凡遇见云谷禅师开导,明白命运并非定数,且可以改变。了凡的认知误区在于:一是孔先生推算准确;二是了凡认为道德仁义在己,可向己求;富贵功名在外,不可求。而正确的认知是,如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即命运可改,一切所想都要从心里去寻觅,通过感召获得。那么如何改变命运了?“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即反躬自省,改过行善,让“德”与“所想”相匹配。云谷禅师告诉了凡:“勿要积德,勿要包荒(包容),勿要友爱,勿要惜精神”。”
此后,了凡就严格按照云谷禅师的话执行,改过行善,保持至诚心,清净心,去除妄念,随时把持,过程中就发现孔先生的预测不准确了。他求得了功名,儿子,长寿,这些本是孔先生推测他命中没有的东西。
了凡讲述命运可改,但不是从原理上予以说明。在命理学中,预测人命运时,分“天地人”三个影响因素,且认为每个影响因素各占三分之一。天即先天造命,这是不可改变的部分,先天即决定了你的长相,性格,寿命等。地即后天环境,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是不需要多言的。人即自身,云谷禅师对了凡说的都是属于改变自身这部分。当去改变“地”与“人”的因素,合起来为三分之二的部分,即改变了命运。人自有命运,此话其实不假。一个人能多大的改变命运要看自己造化,想要改变并不容易。能够很大程度改变命运的人很少。对于古人而言,他们的命运好预测,原因在于他们心思纯净,生活地方相对安定,命运的变量基本在“人”。而今人不好预测,原因在于今人接触到很多信息,心思并不那么纯净,且命运变量多了“地”的变化。
正确认知命理学是应该的,它提供一种人生参照。很多市场经济学家,会自嘲道,自己研究经济走势就如算命先生给人算命。经济学家是试图去把握影响经济的核心变量,来预测经济走势,他们的分析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其实命理学又何尝不是了,只是今人大多不明其中道理,过于相信或者过于不信罢了。
第二篇:改过之方
本篇,了凡告知儿子祸福来自人的行为。想要获福避凶,“未论行善,必先改过”。
改过需要具备羞耻心,畏心,勇心。具备羞耻心是因为“耻之于人大矣”。懂羞耻是改过的前提,没有羞耻又何谈改过了?具备畏心,是要内心持有敬畏感,约束感,即所谓“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很多过错常在隐微处,不被外人知晓。改过在己,欺骗外人无用。同时改过什么时候都不晚。具备勇心,是告诉儿子改过要有决心。具此三心,有过即改。
改过又有从事上该,从理上改,从心上改三种程度,改的程度不同,收获也不同。了凡对三种改过程度进行比较,告诉儿子:“过有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从心上改过(斩根)是最佳,从理上(斩枝)改,从事上改(摘叶)依次差一些了。
改过要有恒心,昼夜不懈,年岁不停。
人的过错,有不知道自己是过错的;有知道但由于习惯或者成瘾而难纠正的;有干脆不纠正的。最难改正的是习惯性或者成瘾性的行为,纠正此类行为需要心里去除妄念,需要克制自己的念头,即由心而改最佳;如果不去克制自己的念头,在念头产生的时候,你不消除它,改过那仅可能是从事上改,并不会改彻底。其他的过错,明白了事理,就大概会停止了。
生活中吸烟是最好的例子。从事理上都明白吸烟不好,但是戒烟失败者仍在多数。想要戒烟,就须从心上改,即烟瘾产生时,马上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克制念头去斩除它。如果不斩除,从事上改,一次能不吸烟,两次可以……但是最后可能还是会失败。
所以,改变有些过错并不容易,要看决心如何了,要看自己功夫如何了,能否战胜自己。
第三篇:积善之方
本篇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了凡叙述十个案例以论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第二部分从八个对立面去精细论述“善”(为什么要细致论述“善”了,因为“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第三部分是将生活中的善行归为十大类,可对照而推而广之。
在这里,我将简述了凡从八个对立面(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对善的细致描述,很有启发意义。
善的真假,判断标准,是否有益于他人。一个人的言语,行为,态度都是表象,动听的言语,友善的行为,恭敬的态度,为世人所喜,但并不一定对他人有益。因此,存公心,有根心(真心),无企图是真善。
善的端曲,判断标准,善心纯不纯正。纯正为端,有杂念为曲。如上所说,人的行为表现可以选择,但是内心是否真的纯净。
善的阴阳,判断标准,是否为公众知晓。做善事被公众知晓为阳善,不被公众知晓为阴德。阳德的回报是“享世名”,名与实不符多有“奇祸”;阴德回报是“天报之”,为自己,家人,子孙所享。所以古人多劝多积阴德。
善的是非,判断标准,是否有益于社会,是否从长远角度考虑。很多善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讲是道德水平极高的表现,但是不能用自己的高标准去要求或者号召普通民众,普通民众会因为难以做到,或者说会因为相形见绌,反而不做这类善事了。反而非善。
善的偏正,判断标准,好心办好事,为正;坏心办坏事,为偏。好心办成了坏事,为正中偏,坏心也可能办成好事,为偏中正。
善的半满,判断标准,积善心诚,勤积善,施心真为满;心不真,诚,为半。与你实际的贡献的并没有关系,心真诚,即使能力很小也为满;心不真诚,即使能力很多也为半。
善的大小,判断标准,引用原文:“故志在家国,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善的难易,判断标准,引用原文:“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则为难。
具体了解了善的内涵,本着一颗真诚心做事情,就是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了。
第四篇:谦德之效
最后部分,了凡讲述五则身边同僚事例告诉儿子追求功名等志向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即持有谦恭之德。
《易》中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我们也知道“满招损,谦受益。”
为什么谦德这么重要?谦虚恭敬是要发自内心。古人在观察自然规律的时候发现,月满即亏,水满则溢……这些自然现象,因此在《易》中就形成了以阴阳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这是一种认知观。事物发展了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对面去变化。同理,对于人而言,当觉得自满自大的时候,实则就是衰,弱的开始。因此古人所喜的状态是半满未满的状态,因为永远可以再加一点;而非盛极的状态。
谦虚的品德可使人永远可以进步。
今日读此书,诚心改变些过错。回顾过去,对照先贤,实乃瓦裂之身,愧疚难当。写这些话其实并不是想要那些世俗的东西,只是希望能够去除今日这般焦虑与担忧,获得一份平淡的幸福感。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基地》读后感
  • 下一篇:《昆虫记》读后3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