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的写作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的诡异文风
扭曲古怪的叙事
充满精神分析意味的意象
以及探究主观世界的复合主题
变形记的现实批判意义
与推陈出新的手法拓展着美学的疆界
而其中随处可见的反思
也加深着读者对人性与人权的理解
而真正带给文章生命的
是一个以前的文学作品中罕有的概念——异化
异化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侵轧和扭曲
悲凉
悲惨
悲戚
病态体制对人们的异化
不光是格里高尔
芸芸众生又有谁能逃脱这片阴影?
看那虫子
阴暗
潮湿
厌恶
笨拙
迷茫
是人物以及作者不被待见的内心投射
看他格力高尔
一颗想以一己之力改善全家生活的执着初心
一个为家庭而丢失自己的彻底牺牲者
一枚不被任何人珍爱的螺丝钉工具
父亲的强权统治
深层掩埋了他的真实心绪
但他仍极度渴望以奉献
来换取家人的认同和理解
哪怕变成一只虫子也不改这奉献之首要
而他却在家人的谋杀密谋下终不得如愿
当爱的幻想被破灭
心如死灰
他终于长眠于孤独 干瘪 无望的虫子躯壳中
他在深切的生存焦虑
和自我的欲望追寻里
那么付出
那样牺牲
那般期待
他天真而无助
笨拙而卑微
落得这般心碎结局
爱
真的不是人与生俱来就会的
她是人生中一门很大且至关重要的功课
生活中我们遇到有爱的朋友
亲密关系里和真正懂爱的家人 伴侣有缘相聚
真是一份莫大的幸运和福气!
弗兰茨·卡夫卡,他的天分与孤寂酿造了最自然的非自然,这种风格也反过来影响他的一生。
卡夫卡是一个不被理解的天才,被时间长河逐渐冲刷出来的大师。
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以离经叛道的独特风格、怪诞夸张的想象、惊世骇俗的文学震撼力成为欧洲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他有一双犹太血统深邃眼眸、眼里仿佛萦绕着一抹挥之不去的哀愁,被誉为“存在主义代表作家”并为“现代主义文学”奠基的卡夫卡,生于当时为奥匈帝国属地、现今为捷克首都的布拉格,父亲赫曼·卡夫卡是犹太商人,母亲茱莉·勒维是酒商之女。卡夫卡为家中长子,下有五个弟妹,两个弟弟皆在婴儿时期即夭折,三个妹妹则于日后死于纳粹集中营。
卡夫卡几乎一生与父母同住,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布拉格城内,先后就读位于曼斯纳街的德语男子小学、旧城区的艾利斯特德语中学以及俗称布拉格大学的卡尔·费迪南特大学,最终也病逝于布拉格。布拉格与卡夫卡的一生及其作品密不可分,捷克史学家强尼斯·厄西迪曾说:“卡夫卡即布拉格,布拉格即卡夫卡……就连布拉格最微小的元素,在卡夫卡作品中亦随处可见。”咸认为卡夫卡长篇小说《城堡》中那座神秘的城堡,原型正是布拉格城堡。
从位于旧城区的卡夫卡故居、著名的“黄金巷二十二号蓝色小屋”,以卡夫卡为名的书店到二〇〇五年开幕的卡夫卡博物馆,从公交车站看板、T恤、咖啡杯、购物袋、人偶到街头涂鸦,时至今日,卡夫卡的身影在布拉格城内无处不在,布拉格更被冠上“卡夫卡之城”的称号,俨然成为书迷一睹大师风采必访之地。
来自父亲的终生阴影
卡夫卡的父亲赫曼·卡夫卡为屠夫之子,清寒的家境、困苦的成长历程造就了他坚毅、果敢而强势的铁汉性格,企图心旺盛的他于十四岁离家、十九岁加入军队、三十岁后创业开了一家装饰用品专卖店,胼手胝足,白手成家,让妻儿得以过上中产阶级小康生活。
在卡夫卡眼中,父亲不只是强人,甚至是暴君。三十六岁时的卡夫卡,洋洋洒洒写了五十余页《给父亲的信》,开宗明义便说父亲在他心中种下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无法以理性排解的恐惧。信中提及卡夫卡关于父亲最鲜明的一次童年回忆,是某天夜里卡夫卡吵着要水喝,父亲难忍他的吵闹,遂将他从床上拖下来,关在家门外。卡夫卡从此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将所有情感与情绪压抑在心。
《给父亲的信》中也描述道,一路苦过来的父亲常指责卡夫卡衣食无虞、养尊处优,这在卡夫卡内心造成沉重而难以为外人道的罪恶感。父亲的想法总是对的,举凡与父亲想法不同的意见一律是错误的、疯狂的、不正常的。在这样的父亲面前,以纤细敏感、害羞内向、优柔寡断形容自己的卡夫卡益发抬不起头。尽管在校成绩优异,而后更拥有法学博士的傲人学历,学生时期的卡夫卡时时担忧考试有不及格之虞,成年后的卡夫卡又恒常厌弃自己。
日后,《给父亲的信》不只成为卡夫卡迷解读大师人格或为大师作传的依据,也成为精神分析研究的文本,乃至于成为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封自传色彩浓厚的家书。
在真实人生中,父亲给卡夫卡的人格与一生蒙上阴影。拥有这样的人生,他本可以成为一名罪犯,但是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作家。
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家身份世人皆知,他自我投影式的写作使其在众多的现代派作家中脱颖而出,他的作品自成一派,具有鲜明的“卡夫卡式”风格。然而卡夫卡热爱绘画的事却鲜为人知。卡夫卡自称是“一个伟大的素描画家”,身边聚集了很多热爱绘画的朋友,他尤其喜欢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画作。于卡夫卡而言,不仅文字是他表现隐秘内心的出口,绘画更是如此,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画画,直到生命的终点。
研究者发现,卡夫卡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图像式象征的特点,这也与卡夫卡的自白相契合:卡夫卡曾直言他的作品多是通过“图像”来表达的。在《卡夫卡谈话录》中,卡夫卡说道:“我的画不是绘画,而只是一种个人的符号文字。”他以一种“私人的象形画”来表现内心世界的焦灼和惶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