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2025-01-01 08:48:30  本文已影响人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19世纪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长篇半自传体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于1915年出版。

故事以毛姆亲身经历为蓝本,描述了身有残疾的主人公菲利普从孤儿到长大的完整过程,亲情、爱情、友情,校园、艺术、理想,在重重枷锁中,苦寻自由而难得,逐步摆脱种种枷锁,寻找生命意义,走向成熟,获得精神解放的历程。


这是我在2023年冬季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对毛姆的作品开始感兴趣后,阅读他的第二本小说,随后才看了《刀锋》《面纱》《叶之震颤》,然后在2024年上半年写了《刀锋》读后感和《面纱》读后感,一直没写这本书的读后感,因为这本书篇幅较长,涉及多个主题,当时感觉也没能get到书中真正的精魂。

02

书中的枷锁主要包括主人公菲利普在身体方面、家庭与亲情、情感困扰、社会观念、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枷锁。

03


《人性的枷锁》中的关键事件与主题

04


主人公菲利普从放弃在牛津大学进修神学转而选择去德国海德堡留学,从初入职场在伦敦苦苦熬了一年当会计转而又去巴黎学画画,意识到自己没有天赋异禀后又转而去伦敦学医,菲利普的求学之路和职业生涯可谓是无头苍蝇似的瞎蒙乱转,不乏年少轻狂的任性和折腾。不过,这过程中最让人惊叹的还是一段连他都难以理解却又被伤得遍体鳞伤的狗血恋情。

菲利普深深地明白爱上女招待米尔德丽德是个大大的错误,但他就那么无可救药、毫无缘由地爱上了她。理智告诉他,米尔德丽德并不算很漂亮也没内涵,似乎也没有特别值得自己爱的优点,但他就是深陷其中,一次一次地突破自己的底线,违背自己的原则,放下自己的尊严。米尔德丽德却一点也不爱菲利普,她一次又一次地戏弄他,欺骗他:需要他的时候,甜言蜜语,百般哄劝;不需要他的时候,冷酷地一脚踢开。而菲利浦却被一种可怕的变态的情欲所控制着,他咒骂过她千百遍,决心不再爱她,可当米尔德丽德又出现在他眼前时,他又无奈地感到,他不能不爱这个女人。

经济学中有个词叫“理性人”,它是理性主义与经济学的产物。这种人不但是有理性的,同时也是经济人,即能够认识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

理性经济人这一概念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自利,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完全理性,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但理性人的概念不可能完全符合现实情况,个体行为中既有理性的部分,也有非理性和有限理性的部分,人的认知、有限信息等因素限制了个体的理性程度。

05

人们生活中的很多决策、行为都不怎么理性,不只是陷入感情时如此,只是在感情中容易被放大不理性的地方,会带给人很多痛苦。

在认知有限、缺乏智慧的时候,很难看清事情的全貌和真相,人的主观判断往往是有偏差、甚至扭曲的,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决策行事,往往事与愿违,产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感慨。而当越来越有智慧的时候,开始设置意愿、目标的时候,会比较谨慎,会减少那些自相矛盾、没什么意义的目标;在明确方向后,更倾向于以终为始,意图和结果一致。

菲利普遭遇虐心的情感困境,难道就完全没有理性吗?很明显,从书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思想变化就能看出来,他并非完全没有理性,事实上菲利普的性格也是爱思考、有分析能力的。但在感情中,他的情绪感受对其影响很大,理性退到后面了,因为情绪感受来的突然、强烈,而理性往往是静静的,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被强烈的情绪感受吸引、占据,那么很难从中出离,还能像旁观者一样觉察自己的感受,再回到平静中。而当人平静下来,智慧升起。

06

     毛姆对人性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洞悉,《人性的枷锁》这本长篇小说里写到了这么多的枷锁,包括身体方面、家庭与亲情、情感困扰、社会观念、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枷锁,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普遍现象,而真正的枷锁究竟是什么?

     是思想、心灵的枷锁,对事物的认知,对事物、事情的解读。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心中具有不一样的意义,事物、事情对每个人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情绪ABC法则‌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事件本身(A)并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B)决定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因此,通过改变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信念(B),可以改变情绪反应(C)。

07


“他明白了正常的人是世界上最罕见的。每个人都有某种缺陷,不是身体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接受人心之善,宽容人性之恶,这是唯一合情合理的事情。”


     主人公在人生中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思维高度之后,可以用不同的眼光来看事情,更加豁达、通透,他选择了接纳自己的人生剧本,接纳自己的角色设定,立足当下,真切体验现实生活。

      菲利普的眼光没有被浮云遮住,假如他一直沉迷于自己的痛苦、孤独、悲伤、“童年阴影”中,或者他对世界、生活的解读发生了严重扭曲,那么那些枷锁都会把他束缚的紧紧的,让他动弹不得,空间狭小,非常不自由、不自在。


08

     “解铃还须系铃人”,不管哪一项枷锁,实质是对思想、内心产生了束缚,让心灵不自由;解放思想,发现那些曾经束缚自己的其实什么也不是,你的不敢面对才给了它束缚你的力量。

      自胜者强,每个人的人生有着各自的特点、天赋、人生轨迹,比较起来其实没有意义。人们总是习惯于向外证明自己,而每个人眼里往往又只有自己,这种设计就使得向外追求的路异常艰辛,一群人都在拥挤的道路上寻求认可、想证明自己,人们往往只关注和自己相关的事,又怎会太多关注其他想证明自己的人。

     我还记得暑假我在写《走走停停》读后感的时候,里面提到了内卷的现象,不创造额外价值,只是机械的重复,参与其中的人都很疲惫,问题是别人都卷,你敢不卷吗?

      然后在《自卑与超越》中看到了自卑感和优越感,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感,但错误的是,将力气用在毫无意义的目标上。那篇读书笔记中也提到了正确的引导方向。

      《走走停停》的读后感中也有方法论。问题是在认知有限的情况下,思想被束缚,大家还是按惯性走拥挤的路,总想证明自己,总想和别人比较,比过了,会开心一小会儿,然后害怕以后被比下去,继续战战兢兢;比不过,就会感到挫败、愤怒。

      还是那句话“自胜者强”,自己能不断提升认知、更新思想,打破旧观念的限制,不断蜕变发展才是正道。“擒山中贼易,擒心中贼难”真正束缚我们的是“心中贼”,那些让我们不断去向外证明自己,告诉我们如果不战胜别人,自己就会很失败的想法都属于心中贼。藏在心里,让你很难找到,却一直无形中影响着你,让你很累很疲惫,很难与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大家有没有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已经内心认定了自己是匮乏、不足的,那么再拼命向外追寻,结果不管得到还是没得到,都不会填满内心的匮乏,因为一开始就已经把匮乏当真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直追寻却得不到,很多人很有钱了还是觉得匮乏、永远不满足,因为这和钱多钱少没关系,是内心深层的一种认知束缚。

      如果内心已经认定了自己是不够好,才需要不断向外证明,那么不管结果如何,有没有实现想要的结果,还是会觉得自己不够好,除非认知、思想发生了改变。思想不解放,在各种束缚中其实道路很艰难,最后搞得身心俱疲,很难实现目标;就算实现了,也还会觉得不够好,还会不满足,因为这种深层的认知如果不是有意识的去改变,往往不会随着外境变化,换汤不换药,会在新环境下继续搜寻证明自己不够好的证据。

      最近看了几集《觉醒年代》,把鲁迅先生的话按现在续写一下: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直面人性。鲁迅先生的文字如刀一般划破黑暗,让人清醒。其实《刀锋》是我在《人性的枷锁》之后才阅读的,在写读后感时,却作为第一本写的书,因为刀锋犀利,正如《刺猬》可以刺破世俗,刀锋可以划破束缚,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

     《人性的枷锁》最后主人公还是立足现实,放下了虚无缥缈的梦想,天色明亮,后面的故事就由读者自己去续写了。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读《呼啸山庄》有感
  • 下一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