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十日谈》读后感:瘟疫下的人性

2024-12-10 08:38:57  本文已影响人 

《十日谈》读后感:瘟疫下的人性----第一天

重新定义人和人性是关系到社会能否顺利走出神权统治的关键。

第一天

十日谈

《十日谈》:

Decameron

瘟疫下的

人性

01

写作背景


《十日谈》诞生于 1348 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可怕瘟疫中。这场瘟疫最初发生在东方,后蔓延至西方。在佛罗伦萨,瘟疫的症状奇特且可怕,染病者最初在两腿间或腋下出现肿瘤,之后出现黑斑或紫斑,且极易传染。不仅人与人之间会传染,牲畜接触病人或死者的东西也会染病死亡。

当时的欧洲医疗条件匮乏,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瘟疫,人们采取了冷酷无情的手段,避免接触病人和病人用过的东西。在这样的背景下,《十日谈》通过十个主人公(三男七女)在逃离佛罗伦萨躲避瘟疫时,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的方式,描绘了各种趣闻异事。

据记载,这场瘟疫正是臭名远扬的黑死病,也叫鼠疫。1348 年的佛罗伦萨,十室九空,惨不忍睹。每天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健康的人只要一跟病人接触,就染上了病,仿佛干柴靠近烈火那样容易燃烧起来。

在这样可怕的疫情中,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薄伽丘创作了《十日谈》,以批判天主教会、赞美爱情、谴责禁欲主义。

人生是一张单程票,起点都是出生,终点都是死亡,所不同的,只有这中间的路程。那么,就开始静静地翻阅这500多年前的异乡的人所写的文字吧,让它陪伴我当下的旅程。


文字引用:

最好的爱能呼唤我们的灵魂。

《十日谈》第一天・故事第一 

从前,法国有个叫穆夏托的大商人,受朝廷指派,随亲王到托斯卡纳访问。临行前,他将大小事务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唯独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那就是他放给勃艮第人的巨额款项快到期了,他不知道该派谁去催收,因为那儿的人既凶恶又难缠。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一个名叫恰佩莱托的人……

作者:G.BOCCACCIO

译者:钱鸿嘉

         泰和庠

         田   青

出版时间:1994.7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02

故事内容


骗子成圣徒:

恰泼莱托一生作恶多端,他好赌又贪色,说瞎话不脸红,发假誓习以为常,造假文书得心应手,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是他的拿手好戏。在临终时,他却骗过神父,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广施恩德的财主,还编造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 “过错”,如喝水时津津有味如同饮酒一般、看到别人出入酒馆妓院会愤怒、年幼无知时咒骂过母亲一句等。神父对他的忏悔深信不疑,在他死后,大力宣传他的 “光辉事迹”,全市人民争相送葬,恰泼莱托被尊为圣徒。

恰泼莱托的虚伪与莫里哀戏剧中的《伪君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伪圣徒与伪教士,让人难以分辨谁更虚伪。同时,神父的偏听偏信也让人觉得愚蠢,他轻易地被恰泼莱托的谎言所迷惑,将一个坏人视为纯洁的圣徒,并大肆宣扬,这无疑是对宗教的一种讽刺。

世上这样的事小吗?《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人世间,有太多的伪善,太多的虚假。

亚伯拉罕改变信仰:

杨诺劝说他的朋友,犹太商人亚伯拉罕信奉天主教,但却无法制止亚伯拉罕去罗马现场考察,杨诺害怕亚伯拉罕考察后发现真实的情况而拒绝信教。果然不出杨诺所料,亚伯拉罕发现,天主教士从上到下全部都腐化堕落,贪色娈童,爱钱如命,贪得无厌,买卖人口,交易职位。然而,亚伯拉罕回来之后依然坚决地改信天主教,他认为,如此腐败的教还能存在,定有神灵保佑。这种反向思维让人觉得荒谬滑稽,同时也借亚伯拉罕的视角讽刺了天主教的乱象。

世界上许多的事情,不能以常理揣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是如此。这一心理现象这几年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很少有人能够,或者没有人敢于扩展到社会学意义上思考。

社会科学家认为,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分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

当黑白颠倒的时候,即便是正常的人都只能歪曲自己,为现实找到理由。

世上之人,莫不如是。

三只戒指的故事:

苏丹萨拉丁缺钱,想陷害犹太商人夺取其财产。他问犹太商人麦启士德:“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哪种正宗?” 商人很机智,讲了一个富翁传给三个儿子三个相同戒指的故事,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萨拉丁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打消了逼迫商人出钱的想法,而是开诚布公地表示国库亏空想借钱。商人慷慨地全部应承了,后来萨拉丁有了钱依旧如数还他,还送了他极贵重的礼物,把他看成朋友,时常接他进宫去,当作上宾款待。

通过故事隐喻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暴力背书的对手面前,只能是一种幻想。小说不过是成人的童话。

机智的修士:

一个小修士按捺不住欲火,将一个姑娘带到修道院。中途他发现被院长看到了,害怕受到惩罚,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先把姑娘锁在屋里,然后把钥匙交给院长,借口去砍柴。院长拿着钥匙打开小屋,看到姑娘后,心想这么漂亮的姑娘摆在面前,不能无动于衷,而且外面没有人,不会有人发现,就像人们常说的 “如果你能隐瞒你的罪过,那罪过就已经被宽恕了一半”。院长哄着姑娘做羞羞的事,殊不知修士在外面偷听。这下两人谁也别惩罚谁啦,都是一路人。

五十步笑百步?台上道貌岸然,腹中男盗女娼。这些,知道就好。作为我们个体,无论是小修士,还是院长,还是要做到洁身自好。毕竟康德说过:

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h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Band V, Berlin, 1913. S.161)

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冯晓虎 译)

侯爵夫人巧拒国王的勾引:

有一个侯爵夫人特别漂亮,让法国国王十分垂涎,于是国王便去拜访她。夫人得知后,用全是母鸡做的菜款待国王。国王问起,她回答:这儿的女人即便服装或身分有些不同,本质还是和别地的女人一样的。国王听了便知趣地走了。

聪明的话,还要有聪明人听懂。因为聪明,才把这些话说给能听懂的人听。

老实人讽刺贪婪的神父:在宗教裁判所的神父,听到一个老实人喝醉酒说胡话,便借机逮捕他,想从他身上掏出钱来。老实人掏钱消灾之后讽刺他:你们每天将吃剩菜汤分给穷人,上帝会在来世以百倍的补偿回报你。

所谓神父,不过是恶棍的又一个名称。

吝啬的贵族:

普里马索去拜访贵族卡内,但贵族却不招待他。因此他给贵族讲了一个与当前情景相似的故事,狠狠将贵族讽刺了一顿。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他帮贵族赶走了心中的吝啬,自己得了超值的好处。

普里马索如果不是名人,卡内如果沽名钓誉,故事的发展将不会如此。

吝啬的绅士:

和前一个故事相同,一个行吟诗人古利埃尔莫去拜访吝啬绅士埃尔诺,绅士不招待诗人,于是诗人讽刺绅士说:你不是要从未见过的事物吗?慷慨就是。当然,结局也一样,古利埃尔莫的一句话,造就了热那亚一个最慷慨有礼的绅士。

农夫认为皇帝会用金锄头锄地,天天吃饺子,农妇却不希望丈夫成为皇帝,因为丈夫天天吃得起饺子,她却没有体力天天来包。不知道巨富的生活如何,但应该不会为一句话而彻底改变。

无能的国王:

有位女士被人奸污,想找国王告状,但一想到国王如此懦弱就觉得没希望,因此她便去对国王说反话:我真想像你一样昏庸无能啊,这样我就能消除心中的不快了。国王受此刺激,从此改头换面。

国王有同理心,有共情能力。比我们现在很多高高在上的人强得多。

惭愧的寡妇:

有一个高龄医生单恋一个寡妇,每天都围着她转,寡妇想取笑他,高龄医生却说:老年人有自己的优点,也不能排除被选择的可能。寡妇听了便感到很羞愧。

积极关注,所以高龄还主动寻觅伴侣,关注积极,所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老家伙,倒是充分理解了积极心理学的心理。

03

第二天的

期待

第二天,将有新的故事,它们将围绕这样的主线:

起初饱经忧患,

             后来逢凶化吉,

                           结果喜出望外。

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明天读过后分享。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红与黑》读后感
  • 下一篇:《雪莱诗选》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