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司汤达,原名马利•亨利•贝尔,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文学应“艺术的反映当代生活”,反对因循守旧。
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最著名的作品有《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等。
Part.02
书籍简介
一部写实主义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低微,聪慧过人,野心勃勃,小说主要讲述于连和两个女人的爱情纠葛,以及他如何攀登上流社会的故事。
Part.03
创作背景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一说是轮盘上的红色与黑色)。
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
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Part.04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于是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波拉院长的宠儿。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蒂尔德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3.
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到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4.
人物形象的局限性。
于连的行动是个人的、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旦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Part.05
阅后感
在《红与黑》这部经典巨著中,司汤达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于连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命运沉浮,让人不禁感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
于连的性格恰似红与黑的鲜明交织。红色,是他内心深处对荣耀、对出人头地的炽热渴望。他出身低微却心比天高,凭借自己的聪慧与勤奋,努力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寻找上升通道。黑色,则是他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所遭遇的黑暗现实。社会的偏见、贵族的虚伪与傲慢,如同一重重阴影,不断吞噬着他的希望。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他虽赢得了市长夫人的芳心,却因阶级差异而饱受折磨;在神学院,他又深陷勾心斗角的泥沼,纯真的心灵逐渐被扭曲。
他的爱情经历,同样是红与黑激烈碰撞的战场。与市长夫人的爱情,是于连对贵族阶层的一种挑战与征服,是他那颗不甘平凡的心在爱情领域的投射。而与玛蒂尔德的恋情,则更多地掺杂了对权力和地位的算计。他在爱情中徘徊挣扎,一方面被情感所左右,另一方面又被功利的目的所驱使,爱情成为了他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也成为了他走向毁灭的导火索。
从于连的悲剧命运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阶层的固化与不公。贵族们高高在上,享受着特权,而平民子弟哪怕才华横溢,也难以突破阶级的壁垒。于连的反抗,虽然勇敢却又那么无力,他就像一只扑向火焰的飞蛾,在追求红的绚烂过程中,被黑的现实无情地吞噬。
《红与黑》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与命运的巨大影响。在当今时代,我们虽已远离了于连所面临的封建等级制度,但社会的压力、人性的复杂依然存在。于连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不被外界的诱惑与黑暗所侵蚀,用智慧和勇气去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