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牛虻》读后感

2024-03-24 04:33:25  本文已影响人 

《牛虻》读后感

     《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做的英勇斗争。

  牛虻原名亚瑟,从小受家人的排挤和歧视,在苦闷和忧伤中度过了童年,身边能给他以安慰和关怀的只有神父坎农.蒙泰尼里和青梅竹马的琼玛。

  亚瑟在大学主修哲学,遇到难题就会向神学院的院长坎农.蒙泰尼里请教,在他眼里,神父绝对是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受奥地利的殖民统治,青年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思想和行动吸引着当时的热血青年,作为在意大利的英国人亚瑟,自认为受到神的指示,决心献身于这项事业。

  亚瑟第一次向蒙泰尼里坦白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他要献身于意大利,帮助它摆脱奴役和痛苦,帮助它赶走奥地利人。蒙泰尼里听后感到无比忧虑,告诉亚瑟:“我只要你记住一件事,如果你------死了,我会心碎的。”“除了你,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亚瑟,你对于我,就像是我的------就像是我的------我自己的儿子。你是我眼中的光明,是我心中的希望。”

  在复活节前不久,蒙泰尼里被正式提拔为布列西盖拉教区的主教,不再担任神学院院长。新来的神学院院长卡尔狄作了亚瑟的神父。

  有一次,同样加入了青年意大利党的琼玛写信给亚瑟,要他尽快到来,想给他引见波拉,说波拉一直住在她那里,他们每天都在一起读书。波拉也是青年意大利党中一员,组织上将运送政治书籍的任务交给了他。亚瑟看琼玛和波拉走得太近,心生妒忌,他是那么深爱着琼玛。可同时又觉得自己怀着妒意和猜忌,怀着私愤和胸襟狭窄的仇恨去反对一个同志!他感到痛苦和羞愧。于是在新来的神父卡尔狄面前忏悔,说出了秘密革命组织的名称和自己实施革命行动的事实,神父随即告密,致使亚瑟和一批同志被捕。

  在监狱里,看守长告诉亚瑟,说波拉是被亚瑟出卖的,说是出于嫉妒,原因是他们俩爱上了同一个姑娘。至此,亚瑟基本确认是新任的神父出卖了他,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打击,对伪善的宗教产生了怀疑。前来迎接他出狱的琼玛误以为是亚瑟出卖了同志,打了他一个耳光后愤然离去。

  屋漏偏逢连夜雨。从监狱出来后,伤心欲绝的亚瑟回到家中,一心想将他赶出家门的同父异母兄长的妻子朱莉娅给了一张已经揉皱的纸给他,上面是母亲的笔迹,日期是他出生前四个月,那是她写给丈夫的一份忏悔书,下面有2个人的签名,一个是母亲,另一个是劳伦佐.蒙泰尼里。亚瑟是蒙泰尼里的私生子!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亚瑟对人世、对宗教的所有美好憧憬,他砸碎了家里的神像,留下一份遗书,伪装了投海自尽的假象,最后偷渡去了南美洲。

  在南美洲,亚瑟度过了13年炼狱般的生活。在利马码头的一个赌场里,他当过佣人。有一天晚上,一个喝醉的拉斯加人无事生非,主人叫亚瑟去把他撵走。那人手里拿着一把火钳,把亚瑟打得只留下了一口气。当地一位老太太怀着基督教的仁慈之心收留了他。4个月后,他离开了那里,到处漂泊、乞讨。后来碰上一个走江湖的杂耍班子。为了生计,亚瑟在杂耍班扮演一个驼子,一个怪物,一个能让孩子们对他随意扔橘子皮和香蕉皮,能让他们捧腹大笑的小丑。其实亚瑟的样子并不难看,为了让他更像小丑,他们就给他装了个假驼背,并且充分利用了他的残手和跛脚。

       13年的流浪生活让亚瑟相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连蒙泰尼里和琼玛都认不出来。当他再次踏上意大利的土地时,已经变成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以“牛虻”为笔名的革命先锋,他用犀利的语言和笔墨为武器,对以蒙泰尼里为代表的教会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不妥协的斗争,力图唤醒对教会还心存幻想的人们。当再次与琼玛相遇时,琼玛被牛虻的斗志和坚强所吸引,并从他身上隐约感觉到昔日恋人亚瑟的影子。可牛虻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当年的亚瑟,但内心深处依然深爱着琼玛。

  牛虻不只以辛辣的语言和尖刻的文章抨击敌人,他还积极为起义做准备。他组织战友到山区去偷运军火,途中被暗探和骑警包围。牛虻开枪射击掩护战友撤退,但蒙泰尼里的突然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生命轨迹。要么开枪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脱险逃生,要么束手就擒,牛虻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扔掉了手中的枪。在监狱里,当蒙泰尼里试图劝说牛虻放弃革命时,牛虻揭露了他的伪善,并谴责他当年的卑劣行为。蒙泰尼里终于认出眼前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当牛虻要蒙泰尼里在儿子和上帝之间作出选择时,蒙泰尼里选择了后者。毫无疑问,亚瑟和蒙泰尼里相比,亚瑟更爱对方。他的同居女友绮达提到,有一次红衣主教蒙泰尼里的马车经过时牛虻的脸就像手帕一样白!一提到他的名字,就抖得像一片树叶!由此绮达断定,牛虻深爱着蒙泰尼里,而且爱他胜过爱世界上任何别的人。所以当蒙泰尼里在儿子和上帝之间选择了上帝时,亚瑟内心是多么地绝望,这种痛彻心扉的爱,不由得想起三毛对荷西的“你是我不可触及的梦!”

  最后,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判处枪决牛虻。在刑场上,牛虻亲自指挥颤抖的刽子手对自己开枪,慷慨就义。牛虻赴死后,丧子之痛和无尽的悔恨折磨着蒙泰尼里的身体和灵魂,他最后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

  很喜欢牛虻这个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他是个聪明,很有趣的人。当接受审判时,他会抖出审判官过去职业生涯中的污点,倒好像他成了审判官,对方成了罪犯;他那睿智的谈吐,持续不断的笑声,那光明磊落、富于感染力的勇气,感染着看守所的士兵们,他们似乎被他迷住了。

  红衣主教蒙泰尼里表面看起来无疑也是非常优秀的。牛虻的朋友评价他,说他既不收受贿赂,也不蓄养情妇。琼玛认为,在整个意大利教会里,找不出另外一位显赫人物享有他那样清白无暇的声誉。琼玛亲眼见到山民冒着大雨在路边恭候蒙泰尼里,仅仅为了看他一眼,或摸一摸他的衣角,那边的人简直把他当作圣人来顶礼膜拜。一个农民说他并不喜爱主教,但他喜爱蒙泰尼里大人,因为没人见他说过一句谎话,或做过一件不公正的事情。蒙泰尼里还把收入全部布施给了穷人,他不仅捐出他的钱,还把全部精力用来照顾穷人,想各种办法让病人得到治疗,从早到晚听人家喊冤诉苦。可事实上,亚瑟却是蒙泰尼里的私生子。明明相爱却亲手葬送了对方,违背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极度悔恨后,在一个节日上作为主教说了一些教会所不容忍的话,被作为疯子抓了起来。最后被告知,蒙泰尼里因心脏动脉瘤破裂而与世长辞。

  阅读《牛虻》,能感受到牛虻那种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大无畏气概,那种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大义凛然。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视死如归的精神、嫉恶如仇的品格,不断激励着后人。

  每次回家经过杨开慧故居,便会放慢车速,思绪也会拉回到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杨开慧用热血和生命阐释了什么叫至死不渝,什么叫家国情怀。

PS:外围已是风高浪急,及时放手也是一种睿智,愿大家一切安好!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悲惨世界》读后感
  • 下一篇: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