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牛虻》读后感——复仇与觉醒

2024-01-24 09:03:37  本文已影响人 

《牛虻》读后感——复仇与觉醒

保尔读完了最后几页,把书放在膝盖上,深思地盯着火焰。

好几分钟大家都没有说一句话。所有的人都被牛虻的死感动了。

今天柯察金第一次独自到花园里去散步。他屡次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我告诉他说快了。那两个姑娘一到接见的日子就来看他。现在我明白他疼痛的时候为什么不呻吟的道理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呻吟时,他回答说:

“您读读《牛虻》,就明白了。”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书中多次提到《牛虻》一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中领悟到了坚持不懈,拥有坚定信念,勇敢克服困难的道理。牛虻是谁?为什么对保尔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怀着这个疑问,我拜读了《牛虻》一书。

1.牛虻是谁

      牛虻是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牛虻》一书的主人公,他的原名是亚瑟·博尔顿。牛虻是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一直寄居于异父同母的哥哥博尔顿家中。生父对他家世的隐瞒,哥嫂的恶语相加,使他变得极其敏感。这种生活环境决定亚瑟是一个信仰宗教,天真单纯,心地善良的人。同时对于意大利的热爱也促使他加入了意大利青年党。如果蒙泰尼里神父没有去调任,那么亚瑟的生活将会平平无奇,他最终也会成为虔诚基督徒的一员。但是命运无常,忏悔牧师蒙泰尼里调任后,他在对神父卡尔狄(实际上是间谍)忏悔时泄露了自己身为革命党人的秘密——而忏悔源自于他对同志兼情敌波拉的嫉妒。正是这一举动使他和其他同志身陷囹圄。出狱后女友琼玛的误解,“家人”的白眼,以及生父蒙泰尼里对自己的隐瞒,这几桩事情发生在同一天,亚瑟的信仰崩塌了。他看到了上帝自私虚伪的一面,他砸碎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我信任你犹如信任上帝一样。上帝是泥土制造的东西,我一锤就可以把他砸烂,而你却以谎言欺骗了我。”他给蒙泰尼里留下寥寥数语后,伪装成了自杀的假象,偷渡到南美,开始了长达十三年的自我放逐。

       十三年后,亚瑟以“牛虻”的身份回到意大利,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变成了坚定地无神论者,并且投身于解放意大利的斗争,他清楚的看到了马志尼党革命的缺点——软弱性以及不彻底性,即只通过讽刺文字与教会作斗争以及没有意识到宗教带来的问题。他强烈抨击已然身为主教的蒙泰尼里,话中夹枪带棒的讽刺曾经误会、抛弃他的女友,现已为革命党人的琼玛。并在和革命党人的交往中逐渐与琼玛敞开心扉。在一次行动中,牛虻不幸被捕,在处决前夕,他与蒙泰尼里相认,但是蒙泰尼里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抛弃了他。最终在一个早上,牛虻遭到处决。

2.牛虻的含义?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牛虻”这一意象的作用。“牛虻”不仅仅是亚瑟的绰号,更是他自我的一种象征。在古希腊神话中,天后赫拉嫉妒丈夫宙斯爱上了少女伊娥,放出牛虻来日夜追逐已化为牛的伊娥,让她出逃到了埃及。这里的牛虻,所代表的正是复仇——对于隐瞒欺骗自己的人的复仇,对于抛弃误解自己的人的复仇,对于曾经信仰的宗教的复仇。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上,他自己申辩称:“你们如果置我于死地,是很不容易找到另外一个人来顶替的,这个人附在城邦上,好像牛虻附在马身上,这匹骏马由于太大太肥,年龄未老就行动迂缓,需要叮一叮才能焕发精神。我想是神灵把我拴在城邦上的,具有这样一种资格,可以走来走去,激发、催促和责备你们每一个人,整天不停地到处紧跟着你们。”他以牛虻自比,将雅典比为骏马,他希望自己能时刻叮咬雅典这匹“骏马”。亚瑟也是如此。在他将要被处决时,他大声嘲笑行刑的刽子手,并且声称:“我看你们才会需要这个小小的训条。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将会动用大炮,而不是六支破旧的短筒马枪,那时你就会看出我们要开多大的玩笑。”他希望自己这只“牛虻”的牺牲能够唤醒人们的反抗意识,这与苏格拉底式的牛虻又何其相似!

        综上,不难看出牛虻所指的即为复仇以及唤醒宗教主义笼罩下的国家。在南美自我放逐了13年后,他身为“牛虻”般归来,展开了自己的复仇,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私欲,更是对那个年代下笼罩在意大利的、虚伪自私的教派的复仇。而他的牺牲,也是为了唤醒在宗教麻木下的人们与虚伪的宗教斗争。

3.牛虻的牺牲

       小说中牛虻的牺牲将剧情推向高潮。在一次行动中,他为了掩护队友选择断后,但是主教蒙泰尼里却猝不及防的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在理性与感情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这也带来了致命的后果——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的乐观主义精神甚至感染了看守,对于统领的严苛刑罚他不屑一顾,对于蒙泰尼里的“虚伪”大加嘲弄,他的理想主义,乐观主义以及坚韧不拔的品质一展无余。最终,他用坦荡的胸怀拥抱死亡:“‘枪法太糟,兄弟们’他说。他的声音清晰而又响亮,那些可怜的士兵目瞪口呆。‘再来一次。’”在给琼玛的信中,他写到“至于我,我会像一个即将出门度假的孩子那样,高高兴兴地走向院子。我已经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对我判处死刑,证明我完全尽了自己的责任。他们杀害我,是因为他们怕我。一个人能活到这样,他还能再有什么心愿呢?”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气概,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在中国,也有千千万万个“牛虻”,爱国将军吉鸿昌,面对行刑的枪炮时,他厉声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死了也不能倒下,搬把椅子来!”然后端坐在凳子上,对着持枪颤抖的刽子手说:“我为抗日救国而死,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背后挨枪,站到我面前,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这种牛虻式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革命事业矢志不渝。

       牛虻的牺牲有没有意义?我想,可以这么回答,在94年前,教员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个牛虻牺牲了,又有千千万万个牛虻站了出来,他们的牺牲唤醒了麻木不仁的群众,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 下一篇: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