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体系读后感
华伦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一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有必要记录一下该书的读后感,以供未来参阅。我始终认为相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cemoglu的制度决定论,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更好地解释了历史上和今天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先来聊聊制度决定论的问题,很显然和Acemoglu所想的不同,制度不可能凭空产生,制度的出现必然依赖于客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甚至是更为复杂的地理文化等原因。因此从我的角度来看,制度决定论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将某种制度强加于一个没有经历过完整发展的社会,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这是我自大学读过《why nations fail》之后一直的观点。我相信只要但凡对世界历史有一丁点的了解,不管是从伊拉克还是玻利维亚,甚至包括俄罗斯近代改革的历史,都不会得出Acemoglu那么奇妙的结论。当然了,庸俗的自由主义的支持者往往喜欢采用一种观点,那就是如果某个国家在使用所谓的先进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一定是因为这个国家还不够自由。我强烈建议他们有机会去菲律宾和拉美看一看,或者去美国的贫民区看看,再不济他们也可以看看《火线》这部美剧,毕竟当一个理论无法支撑事实的时候,通常是这个理论错了。
说回华伦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该理论开创性的将分析的基本单位从单个民族国家转向了世界体系,从一个全新的宏观视角解释了现代世界的形成与运行逻辑。华伦斯坦认为,自16世纪以来,一个覆盖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它是一个有着自身运行规律和内在动力的社会实体。这个体系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基本维度构成,其中经济是决定性的基础。这个体系不同于以往的“世界帝国”,它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而是依托于多元化的政治实体来进行经济分工。举例来说,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荷兰在工业生产、军事实力和金融能力方面居于首位,成为了霸权国家,而波兰则通过出口初级农产品和交换工业品加入了这个体系。类比于今天则是美国处于霸权国家的地位,通过向全球出售高科技产品和金融能力等高附加值产业去交换基础的资源和工业制成品。
要论证这个理论,首先华伦斯坦需要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的边界问题,即包括时间上的边界,也包括地理上的边界。时间上的边界指的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可以被定义到漫长的16世纪的开端。地理上的边界则在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究竟哪些国家被包括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范畴之内。从时间上的边界来看,16世纪,技术进步和劳动分工模式使得荷兰在食品加工制造业(当时主要是鲱鱼产业)、纺织业和造船业等领域突破了原有的个人小作坊式的自给自足模式,通过规模化生产拥有了极高的生产效率,该种模式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还有郁金香泡沫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泡沫)。相对而言,荷兰独立之前的母国西班牙(当时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实际控制的范围从荷兰、比利时一直延伸到西班牙和欧洲中部的奥地利,远大于今天的西班牙)则是典型的世界帝国,在该模式当中,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开支,中央政权会动用政治权力将大量经济剩余从生产领域中抽走,这直接抑制了生产性资本的积累和再投资。同时,帝国为了社会稳定,通常会限制市场活动和土地买卖,并赋予不同群体固定的身份和特权,这些都阻碍了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的商品化,而生产要素的商品化正是资本主义市场充分发展的关键前提。参考中国的发展历史,不能不说华伦斯坦对于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确实有着深刻的洞见。
在地理范围上,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赖于不断地将新的地区整合到资本主义的体系之中,从而不断地扩大市场并降低生产成本。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济体之间必然通过大金额的必需品贸易相连,因此仅出口高价奢侈品的地区并不包含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之中。书中参考了波兰尼对西非王国达荷美的研究,达荷美当时对外出口黄金、象牙和小部分奴隶,并且通过较强的中央权力隔绝了殖民者的渗透,达荷美则内部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中国人,我们则可以联想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此之前中国对外输出茶叶、瓷器等奢侈品,(根据网上的数据,中国在1550到1830年的时间段内通过该类产品获得了大概5.6亿两白银的巨额顺差,占全球白银产量的约15%,而1830年英国政府一年的收入就已经达到了5000万英镑,约合2.5亿两白银,所以我们中学课本上看到的白银顺差造成鸦片战争的说法多少是站不住脚的)同样凭借较强的中央政府将自己隔绝于世界体系之外,直到英国开始在印度种植鸦片为止。因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地理范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扩张的范围,在16世纪时期该地理范围仅包括除俄罗斯之外的欧洲、南北美等欧洲殖民地,在18世纪前后则吸收了土耳其奥斯曼、俄罗斯和印度,直到在19世纪囊括了中国和日本,该过程一直持续到1880年柏林会议瓜分非洲内陆,全球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为止。有趣的是,当资本主义无法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市场范围之后会发生什么呢?那就是在技术没有出现明显进步的情况下,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必须通过互相之间的战争对外转嫁国内矛盾,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界定了资本主义成型的时间和地理范围之后,华伦斯坦提出了至今为止依然极为重要的主张,即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是由中心、半边缘与边缘的国家所构成的,其中核心国家掌握着先进技术和资本,控制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处于支配和剥削地位。边缘国家则主要提供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初级产品,在经济上依附于核心国家。而半边缘国家则作为缓冲地带,它既受核心国家的剥削,同时又剥削边缘国家。半边缘地区的存在为体系提供了弹性,既避免了核心与边缘的尖锐对立,也为地位的上下流动提供了空间。这种结构通过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不等价交换得以维持,确保资源和财富持续从边缘向核心转移,也即确保资本的持续积累。当今的世界体系是以美国以及围绕在美国周围的欧洲和日韩为核心构建出来的体系。相对于一战前的世界殖民体系,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有一个更大的进步,那就是通过经济殖民以及军事能力,美国可以确保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不需要支付当地的管理成本。有趣的是欧盟当中,德国也刚好复刻了这种模式,欧盟的模式可以让德国在攫取欧猪国家好处的同时不用承担这些国家的治理成本,顺便还可以多骂一句这些国家出问题完全是因为他们懒。经济的中心-边缘概念的影响并不只停留在经济上,由于底层的经济结构会决定上层的政治建筑,如16世纪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波兰就出现了地方贵族和地主势力崛起,国家主权衰微的现象;拉美等地的大庄园经济也可以被看做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果。
确定了世界体系的范畴,自然就要总结世界体系变化的原因,毕竟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世界体系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充满变化。资本主义天然的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资本的持续积累资本主义必然追求垄断,但垄断所创造的高利润反而会加剧竞争并摧毁垄断的根基。该过程在世界霸权的变化过程中反复出现,如当资本主义霸权被从荷兰转移到英国时,正是荷兰较高的生产成本使得纺织业和造船业转移到了英国(参考美国的空心化,“处于衰落中的霸权国家首先丧失在生产力上的优势,接着失去在商业方面的优势,但能最长时间地保持在金融方面的优势”,这书真的是写于1970年代么),而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因此,一个国家在体系中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核心国家可能衰落为半边缘(如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半边缘国家则可能上升为核心(如美国和德国),边缘国家也可能通过发展进入半边缘(如中国)。然而,不管国家的序列如何变化,三级结构本身则始终保持稳定,一些国家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一些国家的相对下降。结合现在的世界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则长期的处于半边缘国家的地位上,在发展的早期通过代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且逐渐向中心国家的位置进发。无论是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张,还是中国理论界的思想革新,该过程中都潜藏着一个无比巨大的机会。
总的来说,华伦斯坦的观点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关于资本积累、剥削和阶级冲突的分析。同时又借鉴了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观点,采用了布罗代尔和布洛赫等人的 “长时段” 历史视角,强调从宏大的时空尺度来理解社会变迁(对于英法竞争和法国大革命也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更为重要的是,该观点尽管成型于1970年代,却依然为多年之后的全球政治和经济变化提供了解释和参考。我始终认为一个社会科学类的学说如果无法预测未来的变化,那不管它的逻辑演绎多么完美,最后也不过是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一样自娱自乐罢了。而从更长的时间段来看华伦斯坦的理论可预测性有多少呢?未来的10到20年,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在前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