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觉醒》读书笔记
最近特别热衷于使用听书软件听书,其中樊登老师的《成长的觉醒》一书听完后特别有感触,于是便借来纸质书想深入地学习一下。
这本书有四种读法,适合忙碌程度不同的家长。
深度精读(有整块时间):适合想系统梳理育儿逻辑的家长。整书通读,圈画重点,对比案例捋清亲子沟通的底层逻辑。
碎片吸收(挤出点时间):每个小节的最后都有一个核心要点,省略前文的案例,直击重点。
问题导向(时间少抓重点):每一章的最后会有一个场景应用表格,汇总该章重点。表格里按 “场景 - 成因 - 应对策略”形式展现,可以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听觉优先(忙到飞起):可以通过帆书APP直接听书,音频涵盖了书中的核心观点,且樊登老师讲解时增加了更多的案例。
我将这本书的要点总结为4点,分别是父母的认知、幂次法则、情感引导和唤醒学习动力。我目前对理论知识有一定认知,但实践起来并没有很顺利。就像我们其实知道很多道理,但未必能做到,知行合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过首先需要肯定的是,“知道” 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是一种认知的改变。对我而言,目前在出现一些错误育儿行为时,事后会有察觉,偶尔会进行反思。这些进步看似很小,相信不断积累小小的进步,慢慢就会越做越好。改变从来不是 “一次做到完美”,而是 “知道哪里错了,下次试着改一点点”。
父母的认知水平是孩子的起跑线
书中以孟母三迁为例说明认知水平不等同于文化水平,正确的认知和行为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所谓 “成长的觉醒”,本质上是父母的自我觉醒。父母认知的提升,像在给家庭土壤施肥 —— 父母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反思,都会让这片土壤更适合孩子扎根。言传身教,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育儿便会形成正向循环。
成长的幂次法则
幂次法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孩子是螺旋式成长的,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好好的孩子突然就成了“熊孩子”。现在在与小煲总的沟通中,我经常会提醒自己这个概念。所谓的幂次法则就是指数型的增长状态,前期增长速度相对缓慢,随着时间的积累突破阈值后迎来“拐点”。
简单直白的说,就好比使用打骂式教育,偶尔一两次可能感觉挺有效果的,但是从幂次法则的角度看,长期的积累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态度产生负面影响。当然,好习惯、幸福感等这类积极影响也是可以积累的,这些给孩子带来的则是正面的爆发式效果。
从书中的内容看,需要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幂次效应需要做好为孩子培养健康的大脑、做到适当“放手”和允许错误发生这三点。
——打造健康的大脑的关键
相比孩子现在的一些行为而言,关注他们的大脑更重要。大脑指挥着孩子的行为,把大脑培养好了,它所带来的正面幂次效应将会带来许许多多的水到渠成。
说到大脑,先来介绍一下前额叶皮质。它位于大脑额叶的前端,是大脑发育中 “成熟最晚” 却 “功能最强” 的区域之一。前额叶皮质掌控着三大核心能力,专注力与目标感、自控力与情绪调节、规划与决策能力。前额叶皮质的发育需要快乐,需要压力小的环境。当压力较小的时候,前额叶皮质发育会更快。如果对前额叶皮质施加更大的压力,它就会停止发育,而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就会发育得更快。杏仁核的发育容易让一个孩子紧张、焦虑、容易反抗,动不动就脾气暴躁,大喊大叫,歇斯底里。
——适当“放手”
当孩子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不用立马上手帮助,先问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果不需要的话,就让他自己解决,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
分享一个小煲总通马桶的小故事。有次小煲总上完厕所马桶堵了,我刚好在打一个工作电话,于是我远远地看着小煲总在那里“忙碌”。一会儿端一盆水倒入,一会儿加泡腾片,一会儿用吸盘,当我打完电话时,小煲总居然学着我们曾经处理的样子成功疏通了马桶。不久后,小煲总再次把马桶弄堵了,我和先生正好空着,先生看小煲总如此“忙碌”,便准备上手帮忙,结果小煲总很是生气。于是,我建议先生下次就问问是否需要帮忙,如果不需要,那就让娃自己折腾去吧。自此之后,通马桶这件事变成了小煲总自己的事了。
当然,只是适当“放手”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帮助孩子学会自驱型成长。鼓励他们学会自主管理学习,自主完成作业,意识到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实话说,需要做到这点难度还挺大的,家长需要从传统的监督转变为孩子的“顾问型父母”。能够做好这点需要父母在“管”和“放”之间找平衡,让孩子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而父母用价值观进行引导。避免用行为和言语降低孩子的自尊心,通过信任、正面反馈以及赋予自主权来增强孩子的自尊,自尊水平越高,孩子的自律水平也就越高。而引导的过程蕴藏着许多细节,在这方面我还需要精进,再努力探索一下。
——允许错误发生
这点上还是比较颠覆大家的以往观念,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做得好被表扬,做错或者做得不好被批评。我们从小被这么教育,所以我们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教育方式用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但事实是当一个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是拉近距离最好的机会。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曾经犯过的类似错误,也可以一起探讨错误的根源在哪里,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吃一堑长一智。
什么时候才是引导孩子的最佳时机呢?恰恰是在他们做对事的时候,用孩子正确的行为不断进行正面强化,帮助他们越来越好。所以塑造孩子行为的时机是在做正确事时,而不是做错事时。
情感引导塑造行为
给孩子的行为 “播种子”,用无条件的爱当土壤,用温暖的语言当阳光,用满满的安全感当雨露,让好行为在理解中自然发芽。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的时候情绪才能更容易平静,这种 “被理解” 的感觉,会转化成成长的动力。用爱搭建的一座桥是从心底生长的动力,这才是最持久的成长燃料。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爱的本身,无关优秀与否、成绩高低、表现好坏,非物质交换或者条件反射式的反对。当一个孩子感受到爱的时候,头脑中就会分泌出催产素,会觉得幸福,会觉得开心。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好习惯、幸福感等这类积极影响也是可以积累的”,我们对孩子满满的爱也可以帮助孩子“养”脑。
——肯定孩子的过程和具体行为
孩子都会非常认真对待父母的话,孩子会把父母的话看得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多一点鼓励和肯定。但在肯定孩子时一定要肯定过程,肯定具体的行为,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
——别让恐吓成为孩子安全感的“杀手”
恐吓的本质,是用恐惧逼孩子服从,这个时候孩子内心会感到不安全和紧张。长此以往,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可能会变得胆小敏感,也可能会用叛逆伪装恐惧。我们要用温柔和理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一句具体的肯定,能给孩子搭起自信的梯子;一句无意的恐吓,却可能拆毁他心里的安全岛。说到底,最好的沟通不是 “让孩子听话”,而是让他在你的话里感受到 “被尊重、被看见”。
求知之乐唤醒学习动力
现在有些人会将快乐教育和不学习混为一谈,我觉得快乐教育其实是用孩子自己的方式学习,这样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当孩子的求知欲被激发后,当他们学会某个技能后找到了成就感,在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时候,他们会分泌多巴胺,他们会慢慢地爱上学习,通过学习享受内啡肽带来的感受。
我们可以通过GROW模型来引导孩子探索学习,从而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东西。GROW模型分为G(目标)、R(现状)、〇(方案)、W(意愿)这四个模块。当孩子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问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现状是什么,已经做了哪些努力,其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同样的情况下别人是怎么做的来引导他们思考。我们也可以告诉他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些做法各自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做计划。
这本书有观念、有理论,还有方法,但是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件事,从来不是 “读完书就能搞定” 的魔法,要做好这些点并不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提升认识是第一步,及时的反思复盘是第二步,逐步的调整是第三步。慢慢提升,哪怕每天只调整 1%也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