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真相不唯一:接纳多种现实的能力是健康关系的关键
3.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父母负责设定界限,孩子负责表达情感
4. 婴幼儿时期至关重要:早期关系影响一生
5. 永远都不晚:修复关系任何时候都来得及
6. 心理韧性>快乐:培养抗挫折能力比追求短暂快乐更重要
7. 行为是一扇窗:通过行为看到背后的需求
8. 减少羞耻感,让关系更亲密:羞耻感会破坏连接
9. 说真话:诚实面对孩子和自己
10. 不要忘记自我关照: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育儿的基础
这些准则与我倡导的身心灵疗愈理念高度契合——只有内在平衡的父母,才能给予孩子健康的爱。
共情:连接是平复风暴的桥梁
作为身心灵疗愈师,我特别认同书中强调的共情力量。当孩子情绪剧烈波动时,他们的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就像“断网”一样,无法接收逻辑道理。
这时,最需要的是情感连接。
书中提供了实用的共情步骤:放下评判,深度倾听;共情回应,陪伴平复。这与我倡导的疗愈理念不谋而合——只有在情感被充分接纳后,真正的转变才会发生。
从理论到实践:19个教养难题的实战案例
《看见孩子》之所以获得豆瓣9.2的高分,在于它不仅有理论,更有19个教养难题的实战案例。这些案例几乎涵盖了三岁孩子常见的所有挑战:
- 乱发脾气:不是挑战权威,而是缺乏情绪管理能力
- 拒绝合作:背后是对自主权的渴望
- 撒谎行为:往往源于害怕让父母失望的恐惧
书中针对每个问题都提供了具体的对话范例和应对策略,让父母可以“按图索骥”,而不是凭感觉反应。
联结:养育是双向奔赴的旅程
《看见孩子》最打动我的是它既关照孩子,也支持父母。书中强调,“你与自己的关系质量,决定了你与孩子的关系质量”。
作为三岁孩子的妈妈,我经常在育儿与自我间挣扎。贝姬博士提出的“自我关照”准则提醒我: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而是育儿的基础。
书中“真相不唯一”的原则也让我释然——我可以同时是个有时会失控的妈妈,又是一个深爱孩子的好妈妈。这种包容的态度,让育儿从完美主义的压力中解放出来。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每一位父母阅读?
在众多育儿书中,《看见孩子》脱颖而出有三大原因:
1. 权威性与实用性结合:作者既是临床心理学家,又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2. 理念与工具并重:前半部分讲解10大育儿准则,后半部分提供19个实战案例
3. 关注父母与孩子:既能关注孩子,又能抚慰父母
这本书去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长踞亚马逊家教类图书榜首,豆瓣评分高达9.2分,被《时代》周刊誉为“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
看见自己,才能看见孩子
《看见孩子》不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心灵成长指南。它告诉我们,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的过程。
每个父母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与孩子建立深层连接的方法。它在我最疲惫迷茫时,给了我最温暖的陪伴和最实用的指导。
如果你也在育儿的道路上时而坚定时而迷茫,如果你也想真正“看见”孩子并与他们建立美好的亲子关系,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从这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