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你是长夜也是灯火》有感

2025-10-10 09:40:52  本文已影响人 

读《你是长夜也是灯火》有感

“一生平庸,一生迷恋杨谦南”

我考虑了很久,究竟要不要为这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毕竟书里的人物离我实在太过遥远。一位是人大新闻系的高材生,一位是浮在云巅之上的富家公子哥。而我——作为芸芸众生当中的一个看客,兴许只是某一天偶然经过了他们的世界,却不曾想在这趟旅途中也会为他们的故事黯然神伤。

距离第一次读《长夜》这本书,已经时隔六年。六年前,我花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就草草地读完,早已忘记当时看故事的心情,但我还依稀记得,看完结局我久久都无法从故事里抽离出来。是为他们的结局感到不甘,还是迷惘于他们这段经不起考验的感情,我无从知晓。大概当时只对杨谦南这个角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我模糊了书中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

故事的开始,因为学校分配的工作让温凛偶然间撞见了中年人的逢场作戏,强烈的不适感让她忍不住将目光转移。就这么偶然地看见了杨谦南,带着充满学生气好奇探究的目光将杨谦南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

所以我一直觉得“凛南”的这段感情是因为她对杨谦南有着最原始最纯粹的好奇。

怎么会不好奇呢?那个甫一出场就带着与生俱来的贵气和淡漠的人——

妈妈叶蕙欣永远打扮的那么雍容华贵,最昂贵的翡翠珠宝在她身上都显得逊色几分。

姑父陆秉青是人大新闻系学识渊博的教授,传媒界的泰斗。

叔叔是金融投资界的大佬,身边坐揽无数资源和人脉。

纵览杨谦南的家世背景,便可知他一直都是平步青云,如果硬要说他完美履历上有什么污点,大抵就是爸爸过世早,妈妈因插足别人的感情而在外流言纷飞。也因此,母子二人的关系一直僵持不下。

物质世界极尽奢华,可精神世界却贫瘠荒芜。所以杨谦南一直在游走于风月场所,身边无数莺莺燕燕,看似情场得意从未停歇,实则他没体会过被爱的滋味。

所以书中才有了那句“你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就是命好到连爱都不需要。”

所以才造就了杨谦南永远是那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对众生都漠然的样子。

回头看看,温凛是有意接近的谋篇布局,杨谦南也未必全然不知情。

2009年秋,北京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杨谦南要载她度过这段雨路,温凛说:“雨还要下一阵呢,你也不能一直送我。”

杨谦南反问:“你怎么知道不能呢?”

看似深情般的执着,实则只是一句调情的玩笑话。

2010年情人节,温凛在苏州的家里给杨谦南打了通电话。

她说:“情人节快乐”

“以后的情人节,我都陪你过。”

口吻似承诺般郑重。可杨谦南却避重就轻:“那我就等你回来了。”

最初,两个人也曾半真半假半推半就地走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甚至是在杨谦南最贴近温凛世界的时刻——他也会亲自开车送她回学校,临分别时他会忍不住在车上鸣笛引她回头。而她会气不过轻轻捶他嗔怪:“在学校里按喇叭,你疯啦?”,他便温柔地在她额间印上一吻:“乖点。”

就像青葱校园里无数对平凡又普通的少年少女的爱恋,青涩单纯又透着丝丝甜蜜的悸动。

或许假戏真做的戏子也会有真动情的片刻。

也不怪温凛会对他动心——

哪怕是最初的调情把戏,杨谦南也做的入木三分,信手拈来的情话总哄的温凛心笙荡漾。

他会把她随口不经意间提到的话放在心上,给她买最好的包,送她最好的车,也会为她犯的错买最昂贵的单,就算失去了最珍贵的贴身之物他也毫不在乎。

甚至是在他们最最温馨甜蜜的时刻,凛凛的妈妈病危住院急需输血的时候,他也能临危不乱安抚他的爱人,隔天就坐飞机赶去医院给她妈妈输血。至此,凛凛拥有了他身体里最纯粹的部分。

是在这一刻,她真的爱他。爱他的顽劣放纵,也爱他的淡漠温柔。

只是,当凛凛的爸爸问起献血的人是谁时,她竟有一瞬的无措和怔然,内心挣扎了许久却也只能轻描淡写一句“一个朋友”。

也是在这一刻,那些曾经她刻意忽略的声音和目光仿佛又卷土重来,提醒着她——他们之间至始至终都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在一切感情都还未萌芽的时候,在故事还未走向既定结局的时候,在明明可以到此为止的时候,命运却无形之中给了她机会。

是一时的鬼迷心窍,贪慕虚荣,也是她咎由自取,心甘情愿。

2012年,恰逢温凛毕业之际,她和杨谦南结束了日本的旅行,在机场她终于做出决定要和他分开,这一别就是四年。

也不是没有过挽留,那一次也是在机场,温凛执意要走,杨谦南为她截停了那架飞机,一枚玉佛由空少递到她手中。她大概不知道,这枚玉佛是他花费了多大力气才辗转到她手中。可她还是摇摇头请求空少转告他:“你就说,我们没有缘分。”

中间杨谦南的消息并非全然销声匿迹,她偶尔从共同朋友的嘴里得知,有时是淡然处之,有时也会忍不住当众翻脸。

如果不是她工作遇到难题,恰好要赴约一顿饭局,她也不会与杨谦南猝然重逢——那是2016年,距离他们初遇的2009年已过去七年。岁月如同洪流,洗去了她最初干净清澈的学生气,也在他身上沉淀了疲态和沧桑。

昔日旧情人再度重逢,换来的仍是无止尽的动情缠绵,却再没有了当初绵绵的情话。物是人非不过加剧了他们之间的那道裂缝,彼此都小心翼翼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平静和体面——直到2017年。

2017年的元旦,温凛飞往北京找杨谦南,无意中发现他的身边除了她还有第三个人的存在。她再无法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失控般的质问他。

如果当时不顾一切的回到北京,回到他身边,会怎么样?

可他的理智和温柔衬得她更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他说:“你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凑巧,我走到这里也是凑巧,但你不能要求,所有事情都这么凑巧。”

2017年的三月,距离他们吵架又过去两个月,这期间杨谦南杳无音讯,温凛从朋友口中才得知他遇到了麻烦。可他却在她生日之前赶回来,把颐和园那套四合院赠与了她。

他还是那副轻浮对一切都满不在乎的模样:“生日礼物,喜欢吗?”

细细想来,他陪她淌过一段雨路,送过她名贵的包和车,给她一切的人脉和资源,也赠予她价值不菲的四合院。他已竭尽所有全数奉上对她的宠爱,可就是没给过她真正想的。

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她明明已经费尽心机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到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也许最开始进入这场由她亲手筹划的局里,她的目标只是为了满足私欲和野心。而往后的每一步路,她仿佛都迷失在了那一汪柔情似蜜的春水中。

温凛对他的迷恋自始至终伴都伴随着自卑。可能杨谦南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她每次和他闹脾气的爆发点。

他那样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的人,举手投足间充斥着矜贵优雅、淡然松弛,分明是个已经见惯了刀光剑影的成熟男子,她又怎么敢奢求他去了解她面对爱人之时骨子里的自卑呢?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原来爱一个人的姿态竟是如此卑微。

但是凛凛在我眼里不是这样的。

温凛虽然出生于有着江南水乡和朴素古镇的苏州,身上却有着不同于江南女子的坚硬和狠辣。

她有野心也聪明,会制造巧合在电影院里“偶遇”杨谦南,才加深了杨谦南对她的印象,将她带入那个她从未接触过的圈子,认识了应朝禹和绪康白。应朝禹带她锻炼牌技教她滑雪;绪康白慧眼识人,抛一根橄榄枝,她便迅速抓住开拓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她自负却也自卑,杨谦南初初领她进入那片纸醉金迷的享乐世界,她顶着众人异样的目光在风月场上和他上演欲擒故纵你侬我侬的戏码,却也清楚的知道,褪去那些胭脂浮粉,她依然还是那个平凡普通的女大学生。

和杨谦南这样的浪荡公子哥出没于不同的场所,所到之处每个看客眼中无不是对温凛的讥讽轻蔑——每个人都不看好他们这段感情,就连亦师亦友的绪康白后来都旁敲侧击地告诫她:“你有才华,有想法,其实不必像现在这样生活。”

可温凛很清楚,以身入局容易,功成身退却难。

她清醒又忍不住沉沦,像极了他们这段感情。

作者在后记里写道“一生平庸,一生迷恋杨谦南。”,初读这本书时,我一度觉得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后半句话。而六年后,当我蓦然回首再沿着故事的序章往后走,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场博弈,二人势均力敌。至少在我眼里,凛凛她并不平庸,而是一位优秀的女性,她用尽了毕生所学为自己闯出了一番天地,哪怕最开始的手段并不值得鼓励称赞,但最终也算是得偿所愿。

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说“主角都是不完美的人,故事也没有功成名就、厮守一生,有的只是求仁得仁。”

故事的最后,杨谦南陪温凛去普济寺上香拜佛。那个从前连神佛都不敬的浪荡子,最终还是陪她在人间的红尘走了一遭。温凛褪去了最初的稚嫩青涩,杨谦南也终于平添了一丝烟火气。而我一遍又一遍地回顾书中的情节,也总算看到了他们的成长和蜕变。

于我而言,这本书已经超过了普通言情小说的意义。作者没有把男女主刻画成完美无缺的人物,温凛从最初不甘平庸的谋篇布局,到后来作茧自缚般的如愿以偿;杨谦南从最初浪荡不羁的逢场作戏,到最后无可奈何的情难自禁。这些都是人物的弧光。

这些年来我看过不少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的男女主角都是美丽帅气的代名词,即使作者将笔下的人物都刻画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却也很少有作者能将人物刻画的这么立体丰满。

从前我很难接受主角黑暗扭曲的一面,但看过了许多文学作品之后,那些作者用或虚或实的笔触描绘世上的黑白善恶,我才觉得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也逐渐能够审视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我常常自诩自己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有时对待感情和人心亦是如此。温凛和杨谦南两人阶层的不对等,注定他们不会有完满的结局。也许一个终身未嫁,一个终身未娶。又或是等到柳暗花明之时,有一人会步入婚姻殿堂。

而那些曾经被掀起的惊涛骇浪,也最终会风平浪静,又有谁还会记得这对红尘爱侣曾经相爱的痕迹?

我总会想起结局那一幕——茫茫人海中,杨谦南牵着温凛的手,某一刻他们各自走散了,杨谦南频频回头找她。会不会这也是结局的另一种暗示?

或许多年之后,他们也会迷失在人海,而那些前尘往事就如同北京城中普济寺的遗址。

总会有人悄然驻足,而短暂地观望唏嘘后,又抛之脑后继续前行。

“许多奇迹,它存在过了。”

——谨以此文,纪念最爱的凛凛和杨老板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大染坊》读后感2000字
  • 下一篇:《中年觉醒》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