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读:
关于婚姻、人性这些是我很想要了解的,只有多方面的了解,才不至于遇到和自己认知不同的情况而无法接受。
二、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吸引我:
1.信念感:有信念、有信仰,哪怕身处低谷也依然保持顽强生长的力量。那种涅槃重生的力量,让我深深着迷。
2.思想深度:不流于表面,善于反思,能在经历中提炼智慧。
3.愿景力:对未来怀有美好期待的人,他们所描绘符合我个人价值观的美好图景。
所以在我看到为什么暖暖会被“俞”的小文章所动容的时候,我能够理解。
从这些吸引我的点,我看到了自己身上也有着相似的点。了解这些也是为了更清楚自己容易在哪些地方跌倒。
三、对于婚姻的思考:
其实最初我对婚姻怀有比较强烈的恐惧,因为看了很多关于婚姻家庭中不好的社会案例,那些出轨的,家暴的,婆媳关系的……
这些都让我有些却步,这种恐惧是真实的。因为害怕自己遇人不淑,更害怕自己缺乏识人的智慧和应对能力。
也因此我觉得自己并不需要亲密关系,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但与此同时,我又意识到,如果生命中缺少一份真诚而忠实的亲密联结,内心确实会感到某种空缺。
在这种矛盾之中我总觉得自己不够清醒、不够理性,竟然还会期待爱情。甚至觉得,在这个时代选择结婚,在别人眼里可能都显得“脑子有问题”。
可后来我明白,如果内心确实有这样的需求,而它始终得不到满足,那种缺失感其实并不会自动消失。
如今我渐渐懂得,我并不是一个全然不理性的人。我开始学着预判、觉察,在婚姻中保持清醒,但也不会一味设防——因为时刻戒备太累了,既消耗自己,也容易催生猜疑,侵蚀彼此的信任。
我不害怕付出真心,因为真心恰恰是我筛选和吸引同路人的方式。同时,我也在学着保护自己,比如强健体魄、多读人性、提升认知。
我意识到,恐惧的背后,往往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问题、缺乏解决的能力,或是对未知的无力掌控。虽然我们无法把所有事都框定在预料之内,但我们可以提前准备、灵活应对,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另外,不要总是高估自己的接受程度。这不是否定信念和内在力量的重要性,而是提醒自己:很多事,仅靠想象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不能因为自认为“应该没问题”,就忽略某些事可能带来的伤害。我们需要不断明确自己能接受和承受的边界,这样当事情发生时,才能更好地管理预期,不至于让整个信念体系瞬间崩塌。
把他人的建议,看作一种风险管理的参考。不要因为恐惧就放弃尝试,但也要清楚:在这件事中,你的底线在哪里?你是否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
这样一来,我们既不会固执己见、听不进劝,也不会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判断。
最后,记得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不要因为已经在坑里投入了精力,就执着于把它填平。填坑的目的是走向更好的远方,不是为了填坑本身。如果填此路难通,换一条路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不执着于永远,而是更愿意珍惜相互滋养的“当下”。婚姻从来不是人生的终点,与真正同频的人,在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并肩前行,才是这段旅途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