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2025-05-05 09:25:27  本文已影响人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一(作者孙瑞雪)


本书作者孙瑞雪,中国的幼儿教育家与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出版了育儿书三部曲《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2020年悦读会发起了每月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在11月共读了《爱和自由》这本书。分两期推出。
(写于2020年11月)

1 第一、二章

《爱和自由》这本书,很早之前就听过,是著名教育家孙瑞雪所写。但可能期待太高,今天阅读了一、二章,并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也可能自己本身就是学前出身,类似的思想是晓得的,教育观也是比较正确的;也可能自己并没有完全读懂。
第一、二章主要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的生命是完整,这个完整不仅指向身体的完整,还指向内在的完整。完整地成长,指的是儿童可以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自己感觉的主人,做自己心理的主人,做自己认知的主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就像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通过自我的感受、体验而成长。我们要允许儿童按自己的节奏成长,成为他自己。


2 第三章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儿童依据感觉来理解概念。这些感觉包括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孩子们通过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
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感觉。最开始用口感知、用手感知。于是我们常常看见婴儿,把什么东西都往嘴巴里塞,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含在嘴里,因为他不会分辨,这是他感知的一部分。我们也常常看见三两岁的孩子,什么东西都要掰开了来看看,我们可能会说这孩子真调皮,但这也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而已,用手触摸、用眼观察。
如果我们知道了儿童认识、学习的方式,我们就会帮儿童在感知与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比如:当儿童把毛巾、梳子放在嘴里咬时,可以告诉孩子“硬”和“软”的概念。就像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他带孩子们到“思维的源泉”——大自然里去,就是让孩子们看花看草看小虫子,看不同的风景,让这些鲜活的东西与词语(也就是概念)建立联系。
我们不能忽视了感觉对孩子的重要性,尤其是学前儿童。


3 第四章第五章


第四章《创造力来自哪里》
“生命的高贵在于你的生命跟任何其他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跟别人不一样。”每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都是有个性的,教育不是抹杀孩子的个性,而是发展孩子自身的潜力。“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这就是创造力。这个能力来自内心,这个能力恰恰是童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儿童自己形成的。”我们应尊重儿童,让儿童符合人的自然发展法则成长,这样儿童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第五章《儿童必须有自己的感觉》
书里提到蒙特梭利的理论,阐释了两个概念。“儿童的理性”,指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一种自发的内在程序、秩序。敏感期都是围绕着它转的。儿童的整个生命发展依据他自己进行的。“实体化”,精神胚胎要变成儿童肉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实体化”,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活动。儿童的观察、操作、重复等动作,就是他的探索,帮助他积累经验,理解概念。我们成人应少说“不可以”,不要强加大人的意志,要允许儿童的探索过程。


4 第六、七章

第六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第七章《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这两章的阅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视角,加深了我对两个观点的理解。
1.儿童喜欢重复一件事。比如:重复听一个故事,重复玩一个玩具,好像怎么也玩不腻。这是因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必是从感觉开始,当他不断触摸、感知后,他会对他所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
2.不要逗笑孩子。常见有人逗孩子“你妈妈不要你了”“你妈妈生了弟弟/妹妹就不爱你了”“喊爸爸”“喊某某名字”……更有甚者,逗孩子喝酒、打人、吐口水、躺地上等等。大人觉得是开玩笑,殊不知孩子会当真,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就如书中所说“我们大人不知道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这是玩笑,是一种混账和残酷的玩笑,这种逗引太残忍,但是成人感知不到。”“大多数人就这样逗孩子,不断地逗,结果把孩子的心智搞乱了。”
愿我们都葆有一份尊重,尊重成人般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然成长。


5 第八章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口头表达能力是心智发展程度的表现”。有些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说出来,而是他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说清楚的地步。
“实际上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经常在强制孩子”。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就为孩子做出了选择,“你穿这个好看”“你要学这个班”,但可能并不是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
“画画是表达思想和情境的方式。”不要用固定的画法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孩子还是只能在画纸左上角画太阳、中间画三角形的房子、下面画一排小草,那说明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让孩子的思维程序化、模式化了。
“教师是儿童的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模仿,甚至教师的意识状态和精神层次都被孩子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准备物质环境,还要准备好自己的精气神,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6 第九章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明确指出:“儿童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本章节提到的蒙特梭利的感觉训练的思想,指向的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给了我2点思考。
1.给予幼儿充分的感知。一张画好的苹果图,只看得到苹果的颜色;一个塑料的苹果模型,能感觉到苹果是个球形;一个真实的苹果,能闻到香香的味道、摸到滑滑的感觉、咬一口脆脆的。幼儿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是丰富的,我们不能用抽象、虚假的东西,限制了孩子的感官学习。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抽象的概念是靠具象的材料建立链接的。同书中所讲一样,我也反对数字挂图、拼音图,因为它们用一个大嘴巴指代了“a”,用一根木棍指代了“1”,很容易让幼儿建立起“嘴巴”与“a”的联系,“木棍”与“1”的联系,而并没有真正理解“a”或“1”的含义。我们认识数字,是从数东西开始的,是在感知物体数量变化中理解数字意义的,是在操作材料中形成的。提供丰富的材料,幼儿才能在操作中感知、学习,构建概念。就像幼儿认识三角形,不只是提供标准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而应有钝角、锐角三角形都要提供,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摆放位置,幼儿才能逐渐脱离具象认识到三角形是三条边组成的封闭图形。

7 第十章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的一切

许多家长可能这样认为: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这个爱只是他们认为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爱是放手,不必事事包办,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机会;爱是平等,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平等相处,而不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规划一切。真正的爱孩子,才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思维开阔、独立自信。
爱是什么呢?书中这样写道:“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8 第十一、十二章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母亲做不到这点(多爱孩子)?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下午和朋友们晒着太阳聊着天,大家也谈到了这个话题,总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却要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了,还没有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我们也需要被爱。
“这些成人可能就在孩子们身边,正在为‘教’孩子而努力。我们想教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直到现在,这样的成人也存在着,教孩子画画、教孩子计数识字、教给孩子这个年龄段不适宜的知识,却没有教会孩子自我生活的能力(鞋子衣服,成人为孩子穿,饭菜,成人喂孩子)。更有甚者,教给孩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教孩子按成人规划的路径成长。但孩子,并不需要这些,他就是他自己,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有自己生活的想法。让他成为他吧,那才是真实可爱、拥有无限创造力想象力的儿童。


9  第十三章 应该怎样理解孩子

今天悦读会的一位老师,也是一位二孩妈妈,告诉我,这本书给了她很多共鸣,在培训学习时、在带孩子时,都能发现很多的共通点。可能我只是单纯看书,反而没有那么深的感悟,好像道理都懂,但其实也落不到实处。就像书中所说“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也许我有了孩子,我才会真切感受到爱和自由很难。摘录几句,希望我之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遗憾的是,很多大人没有这样的耐性。我们越来越发现,在生活中,不管是大夫,还是老师,甚至是家长,都很难容忍孩子自由,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调节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成人嫌麻烦,很简单,一个像木偶一样听话的孩子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成人愿意做什么事很快就能完成。可是一个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
“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儿童是用心灵感受你。你的虚假,儿童用他的心灵马上就能感觉出来。”(就像《小王子》所说,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
保持真诚与善良,投入时间与爱心,给一个孩子应有的自由。

10  第十四章 自由与纪律

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之上,但蒙特梭利强调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因为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你能自己控制自己时,也就是纪律。儿童天生就有一种秩序感,他们愿意去创造规则,遵守规则。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我们的班级,也会有很多的规则,这些是不是儿童创造的,是否达成了共识。
我们的文化里,喜欢听话、懂事的孩子,但也要反思:这种听从父母、教师话的孩子,是否真的就好呢?他们可能思维比较局限,在无形中抹杀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给孩子自由,或者说是还给孩子自由,包括行为和思想的自由,就像安吉的游戏,放手了儿童,发现了游戏的精彩。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活在此时此刻》读书笔记
  • 下一篇:《老后破产》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