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认知觉醒》读后感

2023-01-10 07:46:52  本文已影响人 

作者在本书中阐述最多的读书方法是“触动学习法”,即只取全书中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篇读书笔记像是“认知觉醒”之后做出的一点小的改变,写读书笔记是深度学习的过程,只囊括触动的点即“触动学习法”,而在认知之余,剩下的就应当是行动 。

以下是本书中我所触动的点:

•坦然接纳自己

人的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三重大脑,顾名思义,本能脑主管本能,情绪脑主管情绪,而理智脑主管认知。亿万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在“狩猎与采集”的生活中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因此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变成了目光短浅和即时满足,又因为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理智脑虽高级,但它的力量却要比本能脑和情绪脑弱小得多,所以我们时常被本能脑与情绪脑操控。因此无论是缺乏耐心还是趋易避难,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与我们的道德品质或者其他素质毫无关系,成长的过程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所以我们首先要坦然接纳自己的不足,然后依靠知识逐渐从习惯中跳出来,驱动理智脑去合理运用本能脑与情绪脑,利用认知能力去克服本能与天性。

•直面痛苦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所以很多人在面对痛苦时会不自觉地逃避、推卸,因为抱怨别人或者抱怨命运远比直面痛苦做出改变要简单的多,时间一久还可以习惯不断哀怨的痛苦。但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想办法将它挖出来,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好的事情往往都是反天性的,直面痛苦比痛苦本身更痛苦,但只有直面痛苦才可以真正摆脱痛苦。

同时痛苦还是一种正向反馈,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提示,无论生活中哪一方面,当痛苦出现时,都是在告诫我们此刻的状况出现了问题,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只有直面痛苦,才能收到提示与反馈,才能不断改进,向前迈进一大步。

•在舒适圈边缘发展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自己高效成长,就必须让自己始终处在舒适区边缘,单纯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地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也就是呆在舒适区,始终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不前,贸然跨到困难区就会让自己受挫。因此高效改变与发展的前提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

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重复已知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找到自己欠缺的点,然后不断练习,直至突破为止。

•对模糊零容忍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意识分层,利用潜意识来负责生理系统,让意识负责社会系统,因为处理各种信息的速度不对等,意识很难介入潜意识,而潜意识却能总是能够轻易左右意识,所以意识分层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模糊。

知道与做到之间之所以差距很大,模糊也是二者之间极大的阻碍,所以要改变,就必须消除模糊,提高清晰力,通过积累认知能力消除认知模糊,通过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在认知清晰情绪平和之后,还要注重消除行动模糊,将目标细化具体化,在清晰的认知下重构行动力,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建立清晰的目标,消除模糊。

•寻找触动点 注重输出

浅层学习满足的是输入,而深度学习更重输出,浅显地读完一本书,不经过思考就进入下一本阅读,其做法无法给理智脑反应的时间,没有输出就不会有反馈,没有反思就很难做到改变。

在输出的同时要尽力做到“关联”,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关联到一起,把新知识缝接到旧知识中。但关联还要注意聚焦自身,关注那些与自己有关,对自己有益的内容。关注与自己相关的内容就要去寻找触动点,因为那些最触动的点就是我们的感觉带给我们的,它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触动我们的点正是在我们能力圈层以内的,只寻找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去深层次学习,才能将知识向外扩展。不过不能仅仅停留在触动点处,要注意强化链接,在输入的同时不断输出,让它们成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

•成为一台更好的相机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我们可以用相机的概念来理解多种视角,因为它除了包含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角度以外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相机本身的差别。

不同的相机在同一角度拍摄,最终也会得到两张不同的照片,因为我们各自使用的相机的镜头、像素或对焦点可能都不一样。同理,我们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识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个问题时,理解层次和还原程度也不尽相同。

如果你确定自己的相机比别人的更高级,那就应该有“向下兼容”的意识——要么对其一笑而过,要么拿出自己的高清照片,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什么是更好的,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对方拍出来的东西很糟糕。如果自己也曾有一台“落后的相机”,那就更应该体会和包容对方的立场。

在“相机”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觉知,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偏误,时刻做好向上升级、向下兼容的准备,既不居高临下,也不自卑焦虑,慢慢来,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一台更好的相机。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 大量的练习”。

为此,我们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2.练习时保持极度专注

    3.获得有效的反馈,不断反思精进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最触动我的还有一点——反思,“我建议每一个想成长的人都去进行每日反思,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不会让像日子像流水一样哗哗流过,而什么都没有留下。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面对生活中信息的滚滚洪流,触动真是最好的筛选器,它能让我们免受洪流的冲击,从容而体面地行走在人间。”

以前写日记是记录,文艺的抒情感慨,但现在的日记在早些年就已经成为了每日反思类型的存在,所以不想过多赘述对反思的理解,而只是希望继续坚持下去写日记的习惯,将反思贯穿其中 。

作者在开头说:“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

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在于觉知,当我们知道什么是好什么不好时,的确应该做出新的选择了。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大钱细思》读后感
  • 下一篇:《韭菜的自我修养》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