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本书还是在读书群里同学分享的好书,说来也巧,与该书一起被推荐的还有一本《钝感力》,恰巧这2本书都在公司读书会的书单里面。于是2本书一起完成借阅。
初识阿德勒是樊登读书里面的《自卑与超越》,当然听过后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当下是感触很深。但当群里聊到阿德勒多少还是有点印象的。这2年在樊登读书也听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正念的奇迹》等。人生意义的解读,感受当下的能力多少得到了一些提升。
整本书本来感觉没几页,很快可以看完,但最近精力分散到其他事务,同时看着很多本书,看了一个月才看完。
话说采用对话形式的书还没有真正看过,该书采用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形式,一步步引导青年看清自己,了解人生意义。这种形式沿用了苏格拉底和孔子2位圣人通过与他人对话启发人们。整体上半部分惊艳,后半部分相对平缓,最后没有得出直接结果。但归结来讲,该书主要解决的是个人与过去的自己关系,与他们的关系,再回归到当下的自己,告诉人们怎么与自我相处,怎么获得走出去的勇气,并在当下获得幸福的能力。
以下记录书中精彩的观点。
第一部分:自我关系
——与过去自己
我们的不幸是自己的错!
一、从小孩子到成人,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
青年认为人生都是随着长大从可能变成不可能的,世界也变得越来越不简单。
二、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引出目的论
阿德勒:“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哲人说: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三、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即使人们对现状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四、人生在追求优越性同时伴随着自卑感
追求优越性:人希望摆脱动物性的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通欲望。对于无法达成理想中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五、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
自卑感能触发正向的去寻求改变,而有了这个情节,就是一种状态,抓住一个看似合理但过于绝对的只要~~~就~~~的因果关系。沉浸其中无法将自己拔出来的境地,因此自卑感相对正向,而自卑情结更像是不想长大的目的论。
六、你所认为的追求优越性不是踩着别人上去的
所谓的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超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第二部分 与他人关系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
一、人生课题分为三种:工作,交友,爱
爱中提到夫妻之间最为和谐的状态: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即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感,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
(二)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二、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哲人引用了犹太教教义中: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一味的追求别人的认可和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三、怎么分离人生课题,解困人际关系
分清这是谁的课题——课题进行分离——按照不去干预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预自己的课题原则行事。
(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四、阿德勒心理学中反常识:
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五、什么是人生谎言
哲人: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
六、康德把人的自然的欲望和冲动称为:倾向性。
本能性和冲动性的欲望去生活,就像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不是自由。这种生活只是欲望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石头无力,而我们不是石头,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而油腻的人生就是对他人的认可欲求的需要,进而自然性的从斜坡上滚落下来,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
七、想要获得自由
需要付出的代价: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不畏惧被人讨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八、存在既有价值,对存在本身的感谢
例如,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 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
不要这样,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第三部分 自我关系
——当下的自己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舞动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哲学真正的意义不在于知识,而在于热爱知识,想要了解不了解的事物以及获得知识的过程非常重要。最终能否到达,这不是问题关键。
写在最后
围绕着人对过去,未来和当下的种种讨论,以及对目的论和人生谎言等等的讨论,最终都是想引导青年:这个世界无比简单,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我们接受平凡的自己,向内求,悦纳自己,这个过程就能获得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