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2022-06-21 08:41:50  本文已影响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最近入手了叔本华一套书,包括《关于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卷一卷二),其中《附录和补遗》里面的《人生的智慧》我是单独拿出来先阅读的,它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既然单独阅读,那就单独写一下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阅读难度并不大,不像一般的哲学著作语句很晦涩,有很多专业术语。这一方面是叔本华写的好,能深入浅出,另一方面是韦启昌老师翻译的好。如果有朋友想读一下,建议也是看韦启昌老师翻译的这本,比较经典。
       《人生的智慧》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鸡汤文,确实,现在心灵鸡汤太多了,多的让人已经感到麻木,而《人生的智慧》不是鸡汤,没有浮夸的故事,是一本哲学书,并且它最大的优点是适合各个年龄段尤其适合年轻人和没有哲学理论基础的人读的书,毕竟大部分的哲学书语句都太过于晦涩,而本书很好的规避了这一点,这让它的受众群体范围扩大了很多。本书放弃了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采用的完全是形而下的意义,教导我们如何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叔本华把人所处的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主体和客体。主体即作为人的部分,客体即作为外在事物和境遇的部分。他认为同一个外在事物或境遇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哪怕人们所处的环境相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为决定因素在于主体。他从“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等)、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名誉、地位和名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并且指出决定我们幸福指数的是我们自身之内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也就是说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幸福指数,其它的都是间接影响因素不起主要作用,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持续最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而非物质、名誉或其它。
       针对人所拥有的财产,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人的天然的和迫切的需要,这类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人痛苦,例如食品和食物;第二类是天然的但不是迫切的,那就是满足性欲的需要,要满足这类需要就已经相对困难一些;第三类则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迫切的,那就是对奢侈、排场、铺张和辉煌的追求,这些需要没有止境,要满足这些需求亦是非常困难。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在拥有财产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由某一绝对数量的财产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某一相对数量,亦即由这个人所期待得到的财产和他已经实际拥有的财产之间的关系所决定。这一点很好理解,一万块钱给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月只有五千元薪水的工薪阶层带来的幸福指数明显不同。事实上,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推高我们的期望,但同时其它妨碍我们达成期望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因此,客观理性的给我们对于财产的愿望界定一个限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中非常困难,因为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
        我们所展现的表象,也就是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样子,通常都被我们过分看重,我们应该要抑制这一人性的弱点,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是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是悬挂在同一根线上,否则,我们就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因此,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会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每个人首先并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一个真正珍视自己价值的人面对侮辱、诋毁都会淡然处之。
       叔本华是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位宗师级的哲学家,尼采称他为“我的伟大哲学老师“,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如今我确信叔本华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并不代表他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只是把世界的真相剥离出来指给我们看,指导我们怎么去规避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幸福的过完这一生。肉眼可见的一切都作为可见性而存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可见性,而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现实。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质,在叔本华看来,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读懂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就能感觉到他的思想其实是透过“悲观”的表象去“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既然注定会遇到痛苦的事情,明白了所有该发生的事情必然发生,那么积极的接受这一切,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方式。尼采说:“凡是不能消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这句话,用在这里刚刚好。
      以此,纪念《人生的智慧》第一遍阅读。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国富论》读后感
  • 下一篇:《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