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长大了,父母为他自豪、少女为他倾倒、友人乔文达被他折服,但博学聪慧的他内心却不快乐。为了追寻永恒的阿特曼,他违背父亲的意愿,决意成为一名沙门。好友乔文达和他同行。
	加入沙门队伍的悉达多以旁观者姿态审视着这个世界,追求着“空”之境界。他从老沙门处学得许多,却仍未找到内心所求。他和乔文达一起寻访世尊佛陀乔达摩,聆听佛陀的教义,却敏锐地察觉到交易中的瑕疵。鼓起勇气和佛陀交流后,他选择继续追寻“自我”之路,与皈依佛陀的乔文达分别,独自启程。
	悉达多开始真正环视这个世界,不再衣服于任何群体之后,只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不仅沉醉于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小河流水的自然之美,也开始体验世间的七情六欲。他遇见美丽的迦摩罗,向她学习爱的欢乐。学费需要金钱支撑,他向富人施瓦弥学习经商之道。凭借“思考、等待、斋戒”的智慧,他游刃有余地游戏尘世,获得了爱与成功。
	但渐渐地,他不满足于旁观者的角色,躬身入局,开始沉溺世俗欢愉,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赌博带给他刺激,也让他日渐苍老萎靡——悉达多从驾驭世俗者沦为被世俗驾驭者而不自知。
	一次和迦摩罗的长谈中他们谈及了乔达摩,悉达多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死亡的迫近。梦中垂死的笼中小鸟让他惊醒,他选择告别世俗,来到小河边寻找安宁。在濒临死亡之际,灵魂深处的“唵”唤醒了他。沉睡于椰子树下,被故友乔文达守护,醒来时如获新生。悉达多寻得曾渡他过河的船夫维苏德瓦,向他学习驾船与倾听。河水成为了他最好的老师:
	小河每个瞬间都在变化,但永远都是流淌,永远都是小河自己。
乔达摩快要圆寂的消息传来,迦摩罗带着儿子朝圣,在河边不幸被蛇咬伤。维苏德瓦施以援手,悉达多和母子重逢,却只能目送迦摩罗立式,留下了娇生惯养的小悉达多。尽管悉达多倾注全部的爱心和耐心、儿子仍选择逃离。在追寻儿子的执念中,维苏德瓦的提醒和小河的启示让他顿悟:想起父亲与自己,自己和儿子,终于放下执念。
	维苏德瓦从容离世,悉达多继续摆渡,渐成众人敬仰的智者,修行多年的乔文达前来求教,渴望获得内心的宁静教义。悉达多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诉说着语言的片面与局限、想象和事实的差距、万物的流动和统一。他让乔文达吻其额头,乔文达在悉达多容纳万千的微笑中潸然泪下。
	别人的经历可以听到,但属于自己的答案,要自己亲自去体验。
这就是整本书的故事。初读完我尚有疑惑,但就在写这些文字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千千万万人一生的缩影吗?
	年轻时,我们为理想离开家乡与父母,与友人结伴闯荡。途中遇见给予启发的前辈,或许会追随他们的脚步,但终将找到独属自己的道路。我们会经历爱情,感受七情六欲,凭努力开创天地,也可能在其中迷失。某日的顿悟促使改变,带来新知,也意味着失去——万物皆在变化与统一中循环。我们获得新感悟,找到新宁静,但当熟悉的情境再现,仍难放下执念,特别是在面对家人、爱人、孩子时。唯有领悟轮回中自身位置的改变,才能接受离别,接纳差异,从经历中寻找答案。
	普通人的生活或许不入悉达多丰富,却面临相似的课题:
	令我感触颇深的是,悉达多既从万物中感受,也从经历中学习,他对世界的认知经历了我们熟知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起初,我们单纯感受万物,而后经历赋予万物新的意义,最终回归本真。我想,这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写照。
	而人与人的关系,悉达多和好朋友乔文达则是一个很好的对照组。悉达多有着强烈的自我,依内心追求而行,虽曾荒唐,所有的经历却塑造了完整的他。乔文达则像是被社会规训的个体:觉得悉达多优秀便一键跟随,认可乔达摩则立即皈依。他追随他人的脚步,束缚于交易和演员,却少了属于乔文达的实践与感悟。我们渴望成为悉达多,但也可能困于乔文达。
	知识丰富精神世界,但真正的领悟需要亲身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实践途中,我们会遇见诸多引路人:如悉达多的父亲、沙门、乔达摩、维苏德瓦。但随着成长,当我们的认知超越权威时,就要敢于挑战,实现青出于蓝。不变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旋律,学无止境。当内心的丰盈,认识到自然永恒,我们终将放下执念,度过平静而安宁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