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
心浮气躁两个月,最近终于安静下来,花费一周时间将《悉达多》这本书读完了。
很小很薄的一本书,读完并不容易,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昏昏欲睡,说无聊也无聊,但要说读不下去那也还能将就。主要是全篇充斥着大量大篇幅对话,看着有些吃力,但总归是读完了。
讲了个什么故事呢,大概就是悉达多天生就是个善于思考、有主见的人,少年时代的悉达多是高贵的婆罗门之子,沉思和冥想无法使他的心灵得到满足,于是他毅然决然离家成为一名沙门,他学会了多种摆脱感性自我的方式,可始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救赎,于是他带着真正的自我进入尘世,向名妓学习爱情,向富商学习经商,悉达多是他们最出色的学生,在体会到尘世的欲望以及尘世的污浊之后,悉达多意识到自己也成为他眼中的凡夫俗子,于是他又毅然决然离开了,在河边遇到船夫,又成了船夫的学生,又成了河流的学生。
他和船夫常常听河流说话,他也常常向船夫倾诉,毕竟船夫是个绝无仅有的倾听者。名妓死后悉达多照顾着自己的儿子,他想保护儿子远离生活污染,却遭到儿子的背弃,他秉持着爱护儿子的目标一路追儿子到了城里,故地重游他想起了很多事,在地上坐了几个时辰后,悉达多和找来的船夫又回到了河边。
最后呢,跟随悉达多成为沙门后面又成为佛陀子弟的果文达,在看到老年的悉达多脸上已经有了佛陀乔达摩一样的从容,他却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内心的安宁。悉达多在回答果文达的问题时,有一个观点是最通俗易懂的。
毕竟文中有句话是,“智慧无法通过言语直接传授,只能通过个人体验和领悟获得”。
一块石头,一块毫不起眼的石头,一块毫无价值的石头,在某一天会变成泥土,然后变成植物、动物、人,我现在看到的它是一块石头,是因为我遇到它时它刚好是石头,但在轮回变化中,它可以是任何一切事物,因此它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块石头,也是动物,是神,是佛,只是我看到它时它是一块石头。
果文达最后到底有没有明白我不知道,但是我隐约有些懂了,但我很难用自己的话去精准阐述,这或许就是轮回与圆满,也是永恒的自我。
还有一点,那就是老年悉达多的老师,河水。
一条流淌的河流,表面看没有多大的变化,仔细看又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因为水是流动的,水通过蒸发变成了雨,雨又变成了水,水汇集成为小溪,河流,湖泊,所以一条河是没有源头和终点的,或者说是很难找到最初的源头和终点。
再看人,老年悉达多在遭受儿子背弃后,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到当年自己也是背弃了自己的父亲,到父亲死亡都没有再回过家,这就是一次轮回。
书中只有三个人找到了自我,实现了人生的圆满,最后涅槃。一个是佛陀乔达摩,一生将自己的智慧传达给信徒;一个是船夫,一生和河水对话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一个是悉达多,一生经历起起落落,最后也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而果文达,他当初跟随悉达多成为了一门沙门,而后在悉达多决定进入尘世寻到自我,他终于下定决心成为佛陀的弟子,多年后再遇到悉达多时,他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悉达多,而是守了悉达多一晚,到了最后,他始终没有找到一处安宁,还在寻求悉达多给他指点。
因此我在读完《悉达多》时想了想所谓的自我,那就是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违背自己的心意,什么想法都可以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尝试;而最后所谓的圆满,一切有始有终,开始就是终点,这也是轮回,好的结果不一定是圆满,坏的结果不一定不是圆满。
放大一点,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在这块大地上,有太多各式各样的生命了,一块石头也是生命,那石头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石头不会去纠结,它是石头,它就安然地待在那儿,体会身为石头的生活就行;那人也是生命,那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人一定要有价值和意义吗?既然是人,那人就好好地体会作为人的生活就行。
我想,一个人好好生活就是在寻找自我,一个人好好生活后就能得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