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悉达多》读后感1200字

2025-10-09 08:08:44  本文已影响人 


觉悟者,拈花一笑

——《悉达多》读后感

    以前我以为的佛,都是神秘、高深,外在而不可琢磨的。但最近偶尔读了《悉达多》这本书才终于明白,原来佛并不神秘,佛是觉悟了的人,是人在对生命的不断感悟中,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安宁和自持的状态。

   《悉达多》这本书,以哲思和诗意的语调,讲述了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修行成佛的过程。悉达多出身于古印度婆罗门贵族,他觉得优渥的生活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为了追求永恒的幸福之道,他踏上了修行之路。先是成为沙门苦行者,通过禁欲、忍受饥渴与痛苦来磨练意志。后来又聆听智者的教义,但他还是觉得真理无法通过教义来传递。于是,他投身红尘,体验了与名妓卡玛拉的爱情,向富商迦马斯瓦米学习经商之术,逐渐沉溺于情欲、财富、贪婪、赌博。这不仅没有让他的灵魂感到幸福,反而变得越来越痛苦和绝望。最后,他放弃一切,来到一条河边并长久生活,经历了精神上的极度挣扎,终于参悟了万物合一,生命永恒的真理,达到了精神的自洽与安宁。

    在这里,我想说的并不是如何修为,因为修为因人而异,并没有终点和固定的答案。我想说的是从书中感受到一些心灵的启迪。


   认识和了解自己是自我提升的前提

01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是一种外在的掌控,自胜则是一种内在的修为。每个人都有阴阳两面,除了阳光的一面,贪欲、惰性、偏见、恐惧等等这些负面能量也或多或少都是有的。但这些负面的能量如果太多,就影响了人的情绪和生活状态。我们作为一个外观者看别人的时候,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但我们很难做到内观自己,或者是意识不到内观,或者是不敢内观,或者是即使内观也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短板。我们以前所学到的,都是鼓励自己克服负面短板。但如果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单纯的去克服就成了一种强制的压抑。所以我想真正智慧的人,应该看清并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坦然地正视它,看清它,才知道如何去调整和改善它。我想,如果一味地压制负面情绪,总有一天身心会出现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如今这个极度内卷的社会,人们的情绪压抑已经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社会问题。

    在欲望中了解欲望,在生活中理解生活

02

    我从来不主张只是片面的去理解别人口中所说的道理而不去实践。再好的道理,如果不放在实践中,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觉得苦,是人们不得不在红尘中不断的求索,从一日三餐,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的层次不同,但说到底都是对欲望的追求。欲望是个中性词,没有好与不好。我从不认为增加认知和提升修为一定要禁欲。因为,在不了解欲望的情况下去禁欲,就像是隔靴搔痒,主观上目的性很强,客观效果上却很弱。只有象悉达多那样,充分的体验和感受欲望,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你崇拜权力,你可以尽力的去追逐,如果你向往爱情,你可以充分的去感受,如果你贪恋财富,你可以以你的能力去获取。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知道这一切的边界在那里,你知道自己想要的倒底是什么。红尘里成功的标准并没有对错,只是成功者没必要鄙视那些不成功者,不成功者,也大可不必自卑自弃。大千世界,各安其所,活在自己的生活里,在欲望里了解欲望,在生活里理解生活,也了解自己,并能够安住自己。一个懂得在欲望中进退,在生活中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内心的安稳。一个能够安住身心的人,别人又奈我何?

     真理只能自解、自悟,无法用语言充分表达

03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是说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语言充分表达的。当你用语言表达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就被语言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也显示出它的局现性。就比如说,什么是美?什么是幸福?你会觉得一朵云、一重山、一条河是美。一场爱情、一份友谊、一场父母儿女亲情是幸福,而这些都不能完全概括美和幸福到底是什么,每个人对于美和幸福的感受程度也不相同。同样,什么是佛性或得道?当我们把它解释为是对一切万物的包容和悲悯,对一切安宁和自洽的心态,那么这种感受本身又包含了万万千千的实际内容。我们总是尽可能的用语言去解释真理,而那真理之道却是永远道不尽的。所以,道和相从来都是一体两面,世间万象是道的显现,而那个道的真理,却从来不能用语言来准确的名说,永远是欲辨已忘言。

    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自我,了解了欲望和生活,真正觉悟了,我们就达到一种自洽、自安的状态。觉悟者内心的涌动,不需要语言,会化作滚烫的泪水,也会化作“拈花一笑”。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教师的使命》读后感1800字
  • 下一篇:《你坏》读后感13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