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延宕的美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重读经典,想关注的更细一些,想发现在第一次读时,没有注意的细节。重读雨果的这本书,细细的读,慢慢的读,才发现大师的开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才发现不是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是直奔主题的,才发现,在等待中,在延宕中也有动人之处。
第一卷,写了很长,写巴黎圣母院周围的环境,写法国的革命,写当时的历史,写这个节日主显节与愚人节,写当时的社会风貌,一直到最后说人们都向广场走去,都在喊着“爱斯美拉达”。这一部分的叙事开始显得似乎很冗长,好像这些内容和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和雨果想要写的故事情节并不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甚至让读者感觉有些烦,你写这么多景,写这么多背景,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
但作者就开始写了,写了这样的节日,写了在这样的一个狂欢节,写了各种人物,有红衣主教,有贵族,有平民百姓,有诗人,有艺术表演者等。这些人出场好像也是杂乱无章的,好像只是作者随意的想要讽刺点什么,想要挖苦点什么,又好像只是为了让这个人物出现。可是如果你能够耐些性子,你就会发现作者是这样构思的巧妙,他就是用这样大的背景,这样多的人物来凸显出主人公来,让你期待来,让你期盼,想知道作者到底想要写谁。
在整个第一卷,其实作者就是为了引出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偏偏这个最主要写的人物,作者只是让她在第一卷的结束出现了,并没有直接描述,只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充分调动起作者的好奇心。而且作者没有写美,而是先写丑人王,写这个与女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加西莫多。这就是延宕手法的巧妙运用,充分吊起了读者的期待,迫不及待地想阅读下面的内容,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作者为什么要把她放在这儿。
第一卷的结尾已经出现了女主人公,理论上,第二卷不就直接开始写吗?作者仿佛感觉这个胃口还吊的不够,还需要再加一把劲儿,他又开始描绘第一卷中出现的那个落魄的诗人剧作家甘罗瓦。以他的视角,又让我们感受了一下巴黎圣母院周围的环境和各层次人生活的场所。同时也让我们跟着他一起品味一下这个剧作家的清贫和苦恼。本来想借助这样一场圣迹剧,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表演,赚点几文钱,可以让他付一下房租,可以让他饱一下腹。可惜在这样的节日,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他的这一切梦想注定是一场幻想,是一个空想,是要落空的。他徘徊在街头,只想找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好像还有点冷,然后他就不由自主的来到了广场上,终于,千呼万唤的女主人公上场了。
从开篇到女主人公真正的上场,作者花了近1/7的篇幅去描写,去描写好似与这不相关,但好似又有联系的内容。你说不相干,他描写的都是巴黎圣母院周围的环境,历史背景,社会风俗,你说有关,好像男女主人公都没有出现。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出现,他只是出现了一个影子,出现了他们的陪衬者,出现了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人物。但即使如此,如果你要想真正的了解这部作品,精读这部作品,这些背景,这些大段的阐释,你又是不可以跳过去的,当然,如果你只想浮光掠影的看,只想了解一个故事情节,只想当成一次消遣的阅读,你完全可以跳过第一卷,直接从第二卷开始读起。
雨果在这篇小说中,从开头充分的利用了读者的期待心理,把延宕法运用到极致,有了期待,就有了阅读的渴盼,也就达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毕竟,阅读的兴趣是最大的阅读动力。
-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1000字:五个“显眼包”的命运悲欢
-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1000字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300字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200字
-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1000字
-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