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看了超过3个月,之前看完上一本后一时兴起,想着找一本世界名著看一下,本来想直接看《百年孤独》,后来查过资料发现它不适合作为这类文学著作的入门,因为单是人物关系都可以列一整个黑板,名字都分不清就别说什么内容和阅读体验了。想了想还是选择了早就在脑海中《巴黎圣母院》作为第一部经典长篇小说,因其在人类文学史上有着基石般无法撼动的地位,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至高代表作。在看之前,脑中对于这本书的印象就仅仅是“钟楼怪人”,隐隐觉得是某种爱情故事,事实证明确实是,但又不完全是,因为雨果笔下描绘的人物情感真实而复杂,并不像我想象中那种传统的男女之情。为啥阅读这本书阅读了那么久,我总结了下,《巴黎圣母院》这类世界名著,尤其这种长篇的,40+万字,第一,人物名字长且多,人物关系繁杂;第二,故事连续性弱,内容丰富导致经常会去介绍跟主线无关的景事物,故事跳跃性比较严重。这对于一本书的内容来说无疑是加大了其可读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更丰富的体验,但对于我这种不太爱读书的,无疑是一种阻碍,经常读着读着就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笑。总之,还是算顺利的把他读完了,别管读了多久,读完就肯定能收获到一些应有的东西。
简单说下出场人物,第一位:卡希魔多,即最为人熟知的钟楼怪人,天生残疾,一副怪相,引用下原文的描写:“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巴、那只被红棕色眉丛所掩蔽的小小左眼、以及完全小时在一颗大肿瘤之下的右眼...”,参差不齐的牙齿,驼背、鸡胸、错位的下肢,可以说是完全的畸形,但是却天生强健灵敏,虽然从小遭受世人鄙夷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出生后被后来的主教代理克洛德收养,长大后以圣母院的钟楼为伴,负责每天的敲钟工作。第二位:爱丝美拉达,故事女主,一名埃及姑娘,青春、美丽、纯真、歌声优美,舞蹈令人着迷,有一种令人天然向往的生命力,一切美好的词语都落在她的身上都不为过。她身边总跟着一只小山羊,算是她的宠物,去到那跟到哪。她从小被一名吉普赛女人收养,来巴黎是寻找她的亲生母亲。故事的漩涡中心。第三位:克洛德,主教代理,敲钟人的养父,出身中等家庭算是个小贵族,天资聪颖,从小立志投身神学,但同时天生性格忧郁,不苟言笑。18岁便修完了四个学院的全部课程,包括神学、法学、医学、算数、几何、音乐、天文、语言等等学科,先后获得了自由学科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可以说他就是为知识而生的不折不扣的天才。20岁时就被教廷破格授予了神甫职位,成为圣母院中最年少的教士。他也是这个故事中的男主,禁欲主义的代表最后却以惨烈的失败告终,代表教会,揭露了宗教虚伪的真实面目,他展现出全书最复杂激荡的内心冲突。第四位:浮比斯,一位风流浪荡的年轻皇家卫队队长,帅气体面,外在英俊体贴,内在却风流成性,一面希望迎娶贵族表妹一面又不能控制自己在情场上的玩乐心态,从现在角度看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渣男,但爱丝美拉达却死心塌地的爱上了这个伪君子,后来克洛德因嫉妒他袭击了浮比斯,他侥幸躲过一劫,却使爱丝美拉达最终冤死在绞刑架上。雨果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虚伪与丑陋,外表与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五位:格兰古瓦,这个人是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串联、润滑剂一般的角色,开篇一上来讲的就是人们在大街上等待红衣主教大人的到来并观看格兰古瓦创作的圣迹剧,虽然他在开篇表现得很有才华,会编排寓意剧,会写诗并且十分聪明,但其实他是一个在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以至于没有饭吃加入进了丐帮,说实话我一开始看的有点云里雾里,这样的人竟然还要在温饱中夹缝生存,但或许这就是作者从角色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社会阶级分明,资源被皇室和教会垄断,底层百姓受到严重压迫和剥削。格兰古瓦这个角色充分体现出小人物在滚滚社潮中的无力与悲哀,不过好歹最后有个独善其身的结局,反而是一种幸运。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描绘的是19世纪初的法国,当时正处于复辟王朝(波旁王朝)统治阶段,历经15年最后在1830年诞生了我们熟知的七月革命,延续并更加发扬起自由主义的大浪潮,推动了法国民主化和欧洲现代化的进程。雨果通过这篇故事,充分讽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黑暗,善良的人民被宫廷和教会剥削压迫,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主教代理迫害爱丝美拉达一事描绘出一副在当时社会真实的噩梦般的场景,每个角色都不可避免的沉溺在自己的痛苦漩涡之中,无法逃脱,人们将其称之为,命运。人性的扭曲、美好、疑惑、无奈、虚伪、肮脏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这部文学的命运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