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瓦尔登湖》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最初这本书不过是被毕业舍友遗弃的诸多负担之一,我念及它的赫赫大名,就将其收留了下来。国考结束后,我顿觉压力骤减,于是重新拾起了书本,这本捡来的《瓦尔登湖》位列首位。然而轻松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国考出分以后,我就一直忙于后续的征程,已经读了一百多页的《瓦尔登湖》就这样再次被闲置了下来。
前一段时间忙清了学校和工作的事情,我终于能继续以轻松的心态开始阅读了,于是花了一周多的时间读完了其余下的内容。说实话,这本书让我有些失望,我最初能留下它,正是看中了它净化心灵的“功效”,自以为也能像先前评价它的读者那般,开启一场纯净的旅程,然而这本书并不是很适合我。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是极其丰富的,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自然要素,描述了作者居住在瓦尔登湖畔两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大概能理解为何有的人对这本书如此喜爱,丰富且多样的内容的确很容易引人入胜,特别是对于一些头脑活跃、思维发散的人,读着读着,就会跟随读者的笔触进入到一个由“意识流”构建的世界,读者能在这个特殊的世界里看到、听到、感受到许多现实世界所不能体验到的事物。但遗憾的是,我并不是这本书的受众,我更喜欢清晰、具体、有条理的行文思路,而不是从一大团模糊的文字中开启自我想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有点什么问题,我并不是喜欢和大众唱反调,可我就是很难同这本书形成共振。网上偶有一些声讨此书的声音,但大多是关于作者本身的意见,比如“假隐居”“动机不纯”之类。我倒是不太在乎这些,通篇阅读下来,我感觉作者是一个知识渊博、思想深邃但有一点啰嗦的人,至于网上的一些质疑,实际上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后来我又多了解了一点此书的写作背景,大部分篇幅是作者离开瓦尔登湖后撰写的,所写内容也并不局限于在湖边生活的见闻,更多的是作者一生的思考与感悟。如此海量的内容是很难用规整的语言一字一句表述出来的,否则篇幅将长到难以想象,因此作者经常“话说一半”,用大量毫不相干的内容堆砌出了“蒙太奇”的效果,而蒙太奇本身就是一种高度依赖“脑补”的呈现手法。
直白地说,如果不能代入到作者构建的抽象蒙太奇空间之中,那么此书的阅读体验堪称折磨。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以文字的载体来传递信息,他完全沉浸在了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心境中,呈现出来的效果宛如和一个人面对面地、絮絮叨叨地讲话,于一本书而言,这有些太没“边界感”了。艺术作品有代入感是好事,但《瓦尔登湖》的作者好像是想把自己装进书里,等读者翻开纸页的时候冷不丁从里面跳出来,对着毫无防备的读者开始喋喋不休地念经。
作为一个典型的J人,通篇读下来,我只觉得这本书东拉西扯,极少有对同一事物进行详细的说明,经常上件事说到一半戛然而止,下一件事又毫无由头地冒出来。作者极为喜欢使用问句,我推测这些问句原本是作者自己脑海中的思考,但他在写作过程中把这些问题毫不修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铺天盖地的设问、反问问得我一脸茫然、毫无头绪。
除了问句,作者还非常喜欢“引经据典”,神话人物、寓言故事、历史典故信手拈来,使得这本书也拥有着大量的注释,尽管很多时候看了注释后我仍然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频繁的引用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渊博,可这无形之中也提高了作品的阅读门槛与难度,或许作者本就打算写一本“阳春白雪”的书吧。
整本书读下来,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梭罗先生并不是什么坏人,但假如现实中有一个这样的人出现在我的身边,我想我并不会喜欢他。作者自身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也在身体力行地参与劳动、尽管他认为粗俗的人也能拥有高洁的灵魂,但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我总是能隐约感受到一种“文人的傲慢”,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不适。作者时不时就会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视”他人的生活,刻薄且犀利地评价一番后,又流露出些许“怜悯”的神情,迫切希望全知全能的主能将这群蒙昧的人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始终认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有见识的人恰恰是宽容的,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更多地是俯下身去倾听、去理解,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去点评他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千姿百态,就算你觉得自己过得很好,也没必要觉得他人的生活很差,更遑论摆出救世主的心态去假模假样地施以别人并不需要的同情。众生皆苦,但众生亦顽强。
总之我并不后悔打开这本书并读完,虽然整个阅读过程多少有些煎熬。我的记性不算太好,截止此刻,书里的内容我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而我仍能回忆起的是和另一个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做辩论时的感受,这使我对自己的人格边界、自我认知更加清晰,也算是有些收获。《瓦尔登湖》算不上是一本烂书,只是它并不是很适合我。在上网搜寻对于此书的评价时,有一个人的观点让我找到些许共鸣,就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吧——“这本书的每一页读上去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