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星期二晚11点08分,读罢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合上书页,翠翠这个生长在湘西边境茶峒渡口,纯真善良清澈如溪水的女孩,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翠翠、老船夫、天保、傩送。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城,山青水绿,人心朴素。前面半部,写的是纯真和质朴,后面半部,写的是天意和遗憾。
在《边城》里,这是一个尚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纯真世界,这里的人过着古往今来上千年如一日的质朴生活,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船夫五十年如一日地当摆渡者,不取分文,摆渡船客,也摆渡灵魂;翠翠则像一朵山野小花,自然生长,未经雕琢。
沈从文用白描的手法、诗意的笔触,构筑了一个美好动人让人心中向往的桃花源,蕴藏着远离世俗却同时又是最世俗的质朴情感。
远离世俗指的是,远离了追逐名利、勾心斗角的世俗,最世俗则是因为,这里的人们都不在意碎银几两,只在意自己欢喜忧愁的朴素情感。
可,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桃花源里发生的故事,最终却仍以悲剧收场。
沈从文的高明处,在于他将这些悲剧写得如此含蓄,如此克制,以至于读时不觉其悲,回味时悲从中来。
天保之死,傩送远走,老船夫在雷雨夜抱憾而终,留下翠翠独自一个人,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不会回来的"明天"。
这些悲剧的发生,全都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读的时候不觉得难过,甚至现在写读后感品的时候也不觉得难过,但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这个情绪我描述不来,但总之这个情绪很影响我的睡眠。
这个结局也很让人扼腕叹息,难道纯真就必然要接受苦难的命运?真就不能一辈子幸福地纯真下去吗?
读《边城》有种被清水洗涤的感觉,当从边城的诗意世界抽离回到现实,一种强烈的反差感油然而生。
你我的生活喧嚣而浮躁,充斥着精心计算的社交、明码标价的感情、功利至上的价值观。
翠翠式的纯真和质朴,早已成为我们难以企及的精神奢侈品。纯真不再是一种美德,而常被等同于幼稚、不成熟。
读《边城》时,被翠翠的纯真感动,处现实中,又心狠地亲手扼杀着自己内心的翠翠。
诚然,我们拥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渠道,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情感的深度与纯度。就像被水大量稀释的陈年老酒,虽然总量更多了,但醇厚的味道不再有了。
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那里住着最本真的自己。只是现代生活的烟尘太厚,常常将它遮蔽,读读《边城》,或许能帮我们拂去些许尘土,擦拭心中的明镜,让我们得以窥见自己内心深处的纯真。
尽管这份纯真的持续时间,可能只有看完《边城》后的短短一夜时间?但不论如何,我只希望,这份纯真能再延续的久一些。
《边城》的结尾,沈从文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茶峒的溪水仍在流淌,翠翠的等待仍在继续,这世上有多少有遗憾的感情?有多少未实现的诺言?有多少未等到的人?沈从文没有给出答案,我们读不到这个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在等这样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