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边城》读后感 篇一
酷夏的一个暴雨夜,那座白塔轰然倒塌,而在严冬的某个暖日,它又重新站起。只一个秋的光景,那少女的伤竟完全愈合了吗?抑或,那白塔依然是她心中拂不去的遗憾。
清泠泠的河水映出少女姣好的容颜,她是大山的女儿,她所有的美都是不加粉饰的,那是大自然的垂怜。这般不食人间烟火的`少女,在爷爷的呵护下出落的愈加动人。倘若她就这样懵懂下去;倘若她没有和爷爷去看龙船;倘若平静就此延续......然而人生不会有这么多的倘若,相反会有很多意想不到,她就在那河边邂逅了让自己心跳漏了一拍的男子傩送,从此心里再也住不下其他人,只回荡着那句 “大鱼咬你”......
多好啊,傩送也一眼就喜欢上了她。甜蜜如若就此延续,人生完美的夫复何求。可是,上天总是在我们以为遇到幸福的时候打我们个措手不及。那男子的哥哥天保竟也对她一见钟情,并先了一步去向她家提亲。
她将自己的小秘密埋在心底,连爷爷也不告诉,就连对傩送也是出奇的冷漠,那兄弟俩如何得知?他们不愿用决斗的方式赢得爱情,而是公平浪漫地唱山歌来让少女自己选择。弟弟傩送擅长唱歌,决定唱浪漫的山歌来赢得姑娘的芳心,而哥哥天保自知比不过弟弟,心灰意冷,只得驾船远行做生意。悲剧就从这里开始,天保途中遇湍流溺死,噩耗传来,弟弟傩送认为哥哥的死因自己而起,娶少女的心意也不再那么坚定如初,碧溪的山歌只响了一晚。姑娘心中有疑却不愿多问,而深受丧子之痛的父亲与姑娘的爷爷也因天保的死来往疏远了些,不同意这门亲事。爷爷得知原委悲痛不已,为了孙女的幸福却又不得不顶着别人的风凉话次赔笑,多日后,心中压郁成疾,终于在一个暴雨夜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毫不知情的少女正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却突然遭遇从小依靠的爷爷不在了,就像长在心底的一棵大树,突然被连根拔起,而接踵而来的是,自己爱慕的男子突然远行,从此杳无音信,少女头顶的天像是塌了下来,她像是被全世界抛弃了,淹没在悲痛的苦海里,独自哭成了泪人儿。爷爷是再也回不来了,可那男子呢,还会回来吗?小说结尾说,傩送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柳条吐绿,知了长聒,大雁南飞,冰冻三尺,少女就这样痴痴等待着。
某个夏天的黄昏,我读完了这本书,唏嘘中抬头望,夕阳已沉落地平线,幽灵般的暮色正毫不留情地逼逐着蜷缩在天空一隅的晚霞,突然觉得,少女应该寻找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如果她早些说出自己的心意,又怎么会落得孤身一人,失去了还没有开花的爱情?而如今她就像这轮夕阳,只有落幕的命运。
结局哀而不伤。掩卷沉思,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如若逃避等待,这座边城只能是遗憾的枷锁;假如积极寻找机会,那么这座城就将是心灵的归宿。生活就是这样,一半如日照般光亮,一半如湖泊般黑暗,我们就在此中寻找机会,踽踽独行。
那边城是否依然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思念的重量而长眠,那少女是否依然挂着淡淡的忧伤在溪边痴痴等待......
2.《边城》读后感 篇二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还不知道里面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会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后,白塔在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直到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
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间的溪水清流婉转,如天上的白云轻飘悠然。但却是生活的真谛。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3.《边城》读后感 篇三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合上手中的书,古朴的封面,单一的色调,正如沈先生的文字一般,有着让人在纷乱中心安的作用。读了沈先生的《边城》之后,我好像也变得如茶峒人那样安静、和平了。
翠绿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镇一班厚实而又朴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茶峒人是不功利的。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
生活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摆渡的依然来回于河岸之间,打牌的依然喧闹着……然而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发慌。也许这真的应验了那一句话: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平静的.。翠翠跟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个男孩的身影闯进了她的心里,于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与山歌有关系的秘密。这个属于她的秘密在她看来是甜蜜的,因为在她睡觉的时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乐的样子就可以知道。
翠翠与二老第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老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惊慌之中虽未向他人表明她的心意,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悄然出现的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碾坊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同于当地风情。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先生的一直来的担忧,他既爱这泥土气味,憎恶重利轻义,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
翠翠嫁给已请人说媒大老,沈先生对大老不满,嫁二老,象征着本土文化的变质,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其实竭力呵护着他们。因此,边城以等待做结局,不让翠翠走向必然走向的未来。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在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之前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也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到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在恬静的后面,暴风雨来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顾一个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爷爷在暴风雨后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接着是二老的出走,只留给翠翠漫长而又无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
可不管经历多少狂风暴雨,翠翠性格中茶峒人的向上永远不会改变,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永远不会改变,宛如那座白塔,永远在翠翠心中屹立不倒!
4.《边城》读后感 篇四
第触及《边城》是在高中的课本上,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篇长长的选读课文,节选的正是这本书里后一篇文章《边城》。直到我读完这本书我心困惑才解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我读到书中里看似前后文不相关系的人物时,我还在想是不是这些都只是作者的伏笔,一定是在后才道出这些人物的关系。可惜,不是。《边城》这本书讲述的是发生在美丽淳朴的湘西人情,分为亲情和爱情。具体到书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故事,我在此不便剧透,望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探究。
我当真是很喜欢这本沈从文先生的经典作品,“他凭借一颗诚心,一支笔,用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书中许多好词好句我都有用心琢磨并手抄,有些句子一读眼前就是一幅画,这个画面我们生活中见过,却不知如何去表达,比如在描写下雨的湖面,沈从文先生如是说:“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少女灵动的眼睛是这样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在读到我喜欢的如蕤小姐部分的时候,我忍不住读了两遍,注意我真的是读出声音来了,其中一遍还是和爱人一起分享的。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多说几句了,如蕤小姐是一个有灵魂香气的女子,她是亭亭玉立的莲,不光惹世间男子的喜爱,女子见了也是会被不自觉吸引,她却像是星空中亮的星,身上散发着迷人的光却让你伸手不可得。如蕤小姐出场“年纪有了二十七八,由于装饰合法,又仿佛可以把她岁数减轻一些。但靥额之间,世间对于这个人所做的记号,却不能倚赖人为的方法加以遮饰。便是那写在口角眉眼目间的微笑,风度中也已经带有一种佳人迟暮的'调子。”我读到这里的时候顿了顿,如果这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话,那到底是怎样的演员才是我心中的如蕤小姐呢?答案至今未知。当我读到年轻的如蕤高傲的灵魂时,我蜷缩在爱人的怀中与爱人分享,我说,若是以后我们有个女儿,等她到了十几岁的年纪我便把这部分的文字读给她听,“爱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却不爱他们。她觉得一切爱皆平凡的很,许多人皆在她面前见得又可怜又可笑。许多人皆因为爱了她把他自己的灵魂、感情、言语、行为、某种定型弄走了样子。譬如大风,百凡草木皆为这风而摇动,在暴风下无一草木能够坚凝静止,毫不动摇。她的美丽也如大风。可是她希望的正是永远皆不动摇的大树,在她面前昂然地立定,不至于为她那点儿美丽所征服。”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够同如蕤小姐一样有着对爱情高傲的灵魂,天生丽质固然也算的上是自己的一笔财富,但爱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外表所动摇,他爱的应该是她纯洁的心灵,高傲的灵魂。如蕤小姐后找到了那棵倔强的大树,只是结局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大团圆。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女子就算终生不嫁也会生活的很好。
文中还有很多禁不住要多读几遍的句子,这里我就不再抛砖引玉了,还望读者们自己慢慢发掘自己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