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那不勒斯》读后感

2025-05-08 08:49:48  本文已影响人 

《那不勒斯》读后感


无法轻松坐下来写一篇读后感,眼看着一天天过去,转眼又到了八月。焦虑,因为时光流逝,无法把握的任其勇往直前又一无所获。焦虑,因为每天都会有一个新的认知涌现,它不断推翻昨天的,包括刚才冒出的,或者正在脑海里汨汨冒尖的。无论这些那么靠近主题,但它们依然是片面甚至偏激的。 
我无法自如写下对这本书的理解。我想,是天太热的缘故,它让我无法从容平静。一开始我想理解,这是一本关于俩个女人间的友谊。它很容易就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时代,曾有这样一位女朋友。我们很要好,有一次看见她和另一个女同学走得很亲近,被深深刺痛,以为自己从此被遗弃了。    
犹记得少年时远离家乡,后参加工作步入社会,时隔经年返乡探亲。她听同学说晚上有聚会,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XJ回来了。那时,同学中最关注的仍是她,得知她远嫁到了台湾。一见面,人群中我们还是一眼认出了对方,自然有一种亲近感。我们笑着回忆过去,她变得洋气又时尚,软软的语气,抱怨没有与她保持通信联系。在那样一个朴素的小城,那个年代她是走得最远的人。我没有正面谈到她的生活,耳传那是个做生意的男人,年纪稍大。他俩怎么认识的,在我仅有的认知里那始终是个谜。  
随着阅读,我想《那不勒斯》是一部关于女性的成长史。因为除了友谊,随着“我”和莉拉的成长,里面还谈到女性对自身身体的困惑,身份的认同。当“我”在莉拉的影响和较量中,一路升学读完高中甚至离开那不勒斯到另一个城市上大学。我想,《那不勒斯》写的是“我”与城市的故事,见证了它从贫穷破落到工业革命兴起后的壮大。后来确定,这是一本关于女性本身在生存环境下对生存的挣扎和对爱情婚姻的理解。延伸至此,我得意于自己的深刻。但作者在第四部写到,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炎热的仲夏,每天午睡后醒来的时光中,开始阅读第三本。是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三《离开的,留下的》。第二本《新名字的故事》说莉拉结婚了,她不再是莉拉·赛鲁罗,而是卡拉奇太太。而此时的“我”(作者)还是高中生。  莉拉有了一个丈夫,在小城新区有了自己独立的新家。她没有和孤寡婆婆及小姑子生活。莉拉结婚当天,小镇所有居民像过节一样,穿戴最隆重的礼服,戴上最值钱的手饰,见证了全城最豪华的婚礼。莉拉像个公主一样从此不愁吃穿,没有人不羡慕她从此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然而,莉拉结婚当天,就明白这个男人不是她要找寻的人。  
“我”的天才女友莉拉,一生都在叛逆在成长,她从不按常理出牌。她天生聪慧,初中都没上,却全凭阅读自学,引导在学校读书的“我”,如何快速掌握规律轻松学习拉丁语。莉拉是学生眼中可怕的生物。只要她不捣乱,轻而易举就能得到高分。具体地说,当别的孩子都在老师教导下,开始识字时,莉拉就已经能阅读书写了。但这样一个天才女孩,从来都不安分,她绝不是老师眼中的乖乖女,也绝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学校的制度规范行为。即便受到赞许肯定,也不以为喜。  
她独立拥有一套价值理念,去辨别这个社会体系,挑战人们的观念认知。当“我”以崇拜的眼光羡慕知识名誉这些外在的光环时,莉拉却能冷静的看到当事人在学识后面掩藏的虚伪和丑陋。她从不为这些所谓的权威迷醉,从某种程度上说,莉拉是毁灭性的。她从不计后果,只要自己认为合理就好,但她心底对弱势群体自然焕发出的怜悯,打动了恩佐。在莉拉走投无路时,是恩佐,小时候留级过两次的男孩毫无条件的保护了她。  这是个过于耀眼的女孩。当她决定要摆脱什么的时候,就像一位圣女战士一样被照亮,脸上浮现一丝红晕,全身每个毛孔都迸发着热情,有一种超越常人的美吸引着身边的目光。因此,从认识莉拉这一刻,“我”就决定盯紧她,忍受她的霸道野蛮,隐藏所有自卑和嫉妒,靠近她,成为她的朋友。   
我想,这是俩个女孩间的较量。毫无疑问,莉拉是俩人关系中的主导者,引领者。她聪慧卓越敏锐,盯紧的目标绝不放弃。莉拉代表着先锋革命否定,同时又兼具坚定执着。而“我”是平庸的,“我”只是莉拉人生的影子,跟随又卑微。    
阅读到此,不要以为莉拉是肤浅功利物质的,像当今许多流量明星一样,利用自身的资源攫取近在咫尺的利益,安于优渥的环境,坐享其成,从而达到别人奋斗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尽管她拥有这种权利,但她从不在意也从不陷入各种人设。哪怕城里黑社会代表,也就是马尔切洛的兄弟——米凯莱,费尽心思想亲近她,占有她,她仍然是她自己,永远的莉拉。你永远无法确定莉拉会如何面对生活给予她的考验。
阅读时,我不时会困惑叹息,为什么就不迁就一下,接受或容忍那些超出自己价值取向的事件偶尔发生?哪怕不那么较真,稍微模糊一点,自己或亲人就会活得宽裕从容些,况且别人不都这样生活吗?    
只是莉拉从不勉强自己。当她结婚宴会上,看到自己亲自设计的鞋子,穿在混混马尔切洛的脚上,她就知道身边的丈夫不是终身可托付的人。她明白丈夫斯特凡诺只是因为美貌而追求利用她。她说,我只是接受他,既没有敌意也不报复,甚至没有厌恶,只是蔑视他,如同他是地上的脏水。  
“我”与莉拉全然不同,她在现实社会上经历着结婚生子,过着庸俗的生活。而“我”通过不断的努力,在学校成绩优异,引起了老师同学肯定的眼光,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圈子。一个人的成长价值体现,不就是通过各种圈子来界定和评判的吗?“我”和莉拉谁更是清醒的?谁更是干净的?“我”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从此“我”进入到某个阶层的核心位置了吗?还是依然被某种根深蒂固的界线排除在外,无法踏进一步?    
莉拉始终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她追求爱情,哪怕从此身败名裂。当尼诺以一股清流走进她的世界,用智慧征服她时,她决定献身爱情。她的热烈执着,让所爱的男人最后选择辜负逃脱。谁是莉拉爱情的拥有者?能够得到莉拉的男人,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和胸襟。因为她实在是太强大了。她的强大不是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她全然来自于自身。活出自己就要与环境抗争,与绑定在她们身上的所谓道德和规范抗争。但同时,莉拉也在不断和自己抗争。    
放下书本,看着茶几上的那束向日葵和六出花,我想,莉拉从不满足现状。她不就是一个“作女”吗?多年前,阅读朱天文的《荒人手记》,那种寓言似的语言看得一头雾水,再加上毫无关联的事件交织在一处,对于主人翁的认识陌生又疏离。如果再看《荒人手记》,或许能理解些什么了,我想应该是的。    
朱天文在小说中说,这是颓废的年代,这是预言的年代。我与它牢牢的绑在一起,沉到最低,最底了。 我以我赤裸之身做为人界所可接受最败伦德行的底线。在我之上,从黑暗到光亮,人欲纵横,色相驰骋。在我之下,除了深渊,还是深渊。但既然我从来没有相信过天堂,自然也不存在有地狱。是的,在我之下,那不是魔界。那只是,只是永远永远无法测试的,深渊。 止於此,止於我。经上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到此为止。 
到此为止。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带点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