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蛙》读后感

2025-01-16 08:50:54  本文已影响人 

《蛙》读后感

2013年说过“再也不想读莫言的作品了”。12年过去了,那句话没有忘记,也没有信守。那是天真的自己给自己放的“狠话”,不堪一击。

把《蛙》作为2025年阅读开篇的书,是因为它是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也获得过矛盾文学奖。虽然不喜欢莫言讲的故事中的阴冷,但是,对他的文采与编织故事的技巧十分崇拜。

书读了约十天,反刍了一个星期,让难以言说的感动在心里激荡了又激荡。貌似有点理解莫言了。庆幸即使曾经不理解他,却依然十分钦佩他,才没有错过这部佳作。

把主要人物及其关系列了一个图谱。

书中讲了这样的人与事:

姑姑万心是一名乡村妇产科医生。她16岁开始接生,在她手上终结了农村产婆不科学接生的状况。她勇敢地为妇婴保一方平安,在1953到1957年间,她亲手接生1600多名婴儿,到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她是人们心中的送子娘娘,是孩子的保护神。

后来实行计划生育,姑姑职责所在,成为计划生育政策坚定的执行者。她号召男人做结扎手术,遭到了男村民们的反对与敌视。有人告状说她的手术让他失去了性功能;有人说她的手术让自己直不起腰走路,她给人陪了很多钱。

姑姑当了一个组织庞大、装备先进的计划生育特别工作队的队长,想方设法强制计划外怀孕的妇女引产,使得三名孕妇因此而死,其中两名一尸两命,另一名母亲死了、婴儿活了下来。在这些惨痛的事件中,姑姑也付出沉重的代价。她被人打得头破血流,被人用剪刀刺破大腿血流不止,她给垂死的孕妇献500CC血却回天无力。她被人骂为恶魔、不结婚的变态。可为了落实国策,姑姑义无反顾。人们诅咒她,她说:我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不怕你们诅咒。

姑姑内心是热爱生命的,但忠于职守的她必须给人引产。退休后,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接生了一万多孩子,那是她的骄傲;她引产了2800个胎儿,那是她的心病。她说,她的手上沾着两种血,一种是芳香的,一种是腥臭的。

她嫁给了泥塑艺人郝大手,郝大手能捏出仿佛带着生命气息的泥娃娃。姑姑根据她引产的那些胎儿父母的相貌特征,想像那些未出生的娃娃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的模样,并描述给郝大手听,郝大手就能够把那些娃娃捏出来。姑姑专门腾出一间屋子,在墙上做木格子,每个格子里安放着一尊泥娃娃。姑姑把他们供奉起来,希望他们能够投个好胎。姑姑用这种方式,来弥补对那些被她引流的胎儿的歉疚,减轻自己内心深深的负罪感。

“我”的前妻在姑姑强制引产时死了,姑姑做媒让我娶了她的徒弟小狮子,小狮子一直想给我生孩子却不能够。后来,小狮子找代孕通过人工受精让人怀上我的孩子。向来正直无私的姑姑与小狮子和一些知情人(其中也有我)一起做了一个局,假装50多岁的小狮子怀孕了。姑姑做产检、接生,小狮子住院生产、坐月子,“生下”我的儿子。

这其中还有很多人的故事,他们的遭遇让人感慨万端,就不在这里细讲了。

《蛙》确实写得太魔幻又太现实了!

用器官或身体部位取名,这个习俗好魔幻。可名字又取得很巧妙。

万心是我姑姑,她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心是生命的动力源,她接生、引产,毕生掌握过多少生命!

王肝是一个赤诚的人,他深爱小狮子,因为小狮子做计划生育工作,别人不理解他却理解,还暗中参与做一点通风报信的事情;当他的妹妹王胆超生怀孕后,他却谎报情况,想造成王胆已经逃到异地他乡的假象,不被强制引产。王胆是侏儒,但冒着生命的危险给爱人生孩子,生了一个还要生第二个;她又是一个苦命的人,怀二娃时东躲西藏,生孩子时要了命,而孩子与丈夫在她身后的命运都很悲惨。王肝王胆兄妹真是忠肝苦胆。

肖上唇是爱摇唇鼓舌,造谣生事的人。袁腮这名字一看就让人想起尖嘴猴腮,他是个奸佞之徒,计划生育年代违法取环以牟利,改革开放后做代孕生意来赚钱... ...

命运好魔幻。姑姑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变成唯心主义者,从忠实执行国策到对扼杀的生命满怀愧疚,从正直无私变成合起伙来协助代孕... ...

小狮子和陈眉的关系好魔幻。陈眉能出生是小狮子冒着生命的危险跳进水里为她母亲争取了把孩子生下来的时间,陈眉又毁在小狮子让其代孕这件事上... ...

可谁能说这不是现实呢?姑姑这样的人现实中不少。比如有的老师,不辞辛苦放学后把学生留在学校背书,让学生对上学心生恐惧,只因为认定留下学生背书是做好事。

有的领导,提前半年要学校报送中考成绩四率一分的目标,不管学校用怎样的手段达成目标,不管师生为此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只因为他觉得这样的管理能得到一个好看的分数。

他们只看眼前图到了什么,却想不到长远扼杀了什么,这些人和姑姑一样。姑姑到晚年还心有不安,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反省。

以前不喜欢读莫言的书,因为觉得他写得太夸张,太魔幻,如果怀揣一颗玻璃心还真受不了。

读《蛙》时,依然觉得夸张与魔幻。我记得一点当年我老家农村的计划生育情况,手术室就在我村一户人家的房里。我亲眼见过我的同学的妈妈,不知道是引产还是做结扎手术,村干部买猪肉,在设置手术室的那家的锅灶上煮一碗素肉给她吃,吃饱了才上手术台。我也知道当年怀上二胎的人家,可以通过交罚款生下孩子。动员做结扎手术、放节育环、引产的事情肯定是有的,但没见过像书上写的这么惨烈。

但读这本书我却没有反感,只有动容。看到那激烈的冲突中双方都损失惨重,看到控制人口的过程中血雨腥风的壮烈,在深深同情那些孕妇,挽惜那些胎儿的同时,也深深敬佩与可怜挣扎在人性与职业操守之间的姑姑。

我也能够理解莫言为什么这样写。小说本来就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来就是写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

曾经不接受莫言的魔幻,是因为内心脆弱,不敢正视现实,宁愿让邪恶掩盖在表面的良善之下,眼不见心净。慢慢发现实有时候确实魔幻,才知道莫言是因为看得远而先见,看得真而揭露。他其实是在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且,他那透着阴风狠辣的笔触中,不无热血与赤诚!

三十多岁时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耳目一新。他笔下的英雄不是高大全式的,读起来却很亲切,直观理解有缺点的战士依然是战士。

四十多岁读到《生死疲劳》,觉得莫言的脑洞非比寻常,荒诞中自有他的合情合理。还写了心得《轮回有因果 生死皆疲劳》(可点开链接阅读)。

四十多岁读了莫言的《檀香型》,受不了,写得太惨酷,读来恶心。写了心得《王朝末日缺德刑》(可点开链接阅读)。还觉得缺德的不只是那种刑罚手段,还有冷冷地把它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的人。并因此扬言,不再读莫言的作品。

曾经在一微信群里讨论莫言,有人顶他,有人踩他。我对顶他的人说:如果你愿意让你的、读中学的孩子去读莫言的作品,那才是真的喜欢他。此话一出,热闹的群里安静下来。我还颇为得意。

现在想起来,自己太幼稚了!

《红楼梦》被禁过,《金瓶梅》至今也不会提倡中学生读,但这并不妨碍这些作品的伟大。说中学生不可读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实在是幼稚。

比如婴儿只能喝奶,吃不得米饭,那不能说明米饭不是好食品。幼儿吃菜,吃不得辣椒,也不能说辣椒就不是好菜。这道理,我终于想明白了。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西游记》优秀读后感
  • 下一篇:《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