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读《中庸》远行章有感

2024-10-04 09:28:37  本文已影响人 

读《中庸》远行章有感

卢教授的精彩解读,让我对家国的理解更深切了。西方认为东方大国无哲学,实在是雾里看花。由于近代家国的屈辱史,让我们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卢山真面目,真是遗憾直至。《中庸》远行章只用72个字,从生活实践中阐释了作为君子如何行以致远,必自迩、自卑而始。
个人的君子修养从古至今就是难题,否则先贤就用不着著四书五经来指明。按说现在只有一室,齐家的矛盾就少了很多,却仍然有很多家庭一团糟,甚至很多人望“家”却步,不是浪迹“新”家,就是单身游荡枉为人。岂知没有“齐家”的历练,何以修身?何以身教妻儿?何以彰明邻里?这样的人多了、家多了,何以为国?
人心能善能恶。能善,不一定善为善果;能恶,通常恶为恶果,但亦可用恶为善,如律法以恶治恶。所以人性善变且复杂,古圣先贤不得已以《中庸》示人,要求凡事中正适度,不过亦不及,恰到好处,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内圣外王,以近天道。这个目标对圣人也难啊。否则孔子不会自认如“丧家之犬”;王阳明不会批判朱熹的理学而开创“阳明心学”。何况普通人?
所以《道德经》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见春秋之乱,也感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留下五千言西出函谷关走了。
可见在诱惑多多、利益纠葛、情绪起伏的状态下,恒以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难。《易经》有个“剥”卦,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这个“难”的根源。这个卦象征“剥落”,卦象为山附于地(艮上坤下),阳爻居上,五阴爻自下而上层层侵蚀,寓意事物发展至极盛过程中始终伴随衰败的因素,直至原有架构瓦解灭失。人如是,组织亦如是。只有不断自我革命推陈出新可以长久。难就难在能不能反省并发现自己思想或行动已出现问题;能不能在思想或者行动上跑偏时向自己动手亮剑。
“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道不远人,人自远之”是至理。“扫屋”是针对自己的,如果“扫”家人,断不可能出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的合和景象。
扫自己是近“道”,扫家人是“远道”。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2500字
  • 下一篇:《白鹿原》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