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2000字

2024-07-05 08:11:28  本文已影响人 

《浮生六记》读后感


庄老师在“在之间”文化空间举办《浮生六记》读书会,我很感兴趣,报名参加了。这已经是半个月前的事了。

读书的余味未尽,不时想起沈复、芸娘、苏州、扬州、杭州、靖江,以及沈复生活的那个时代,再翻书看看,依然爱不释手。

参加读书会的好处很多,最主要的是多一些角度,比自己一个人读,一个人想要全面很多,有的细节可能是我没注意到的,有的段子十分有趣,旁征博引本身也能激发思维。听完讲座再读一遍书,能收获更多。参加读书会不失为一个学习的好方法。

我没有想到,《浮生六记》是一本畅销书。在今天这个时代,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文言散文会成为畅销书,肯定离不开汪涵、胡歌等名人的大力推荐,当然这本书本身展现出日常生活的美学和趣味,满足普通民众对恬适生活的向往,符合现代大众的口味和气质。

我更没有想到的是,《浮生六记》在民国就已经畅销。《浮生六记》的粉丝有大名鼎鼎的鲁迅、林语堂、俞平伯等。林语堂不仅写文章赞美,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还把这本书翻译成英文,并亲自作序言、后记。俞平伯一生喜爱《浮生六记》,为《浮生六记》作序、编年表。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大概没有想到自己的书在后世如此受欢迎。本书在沈复去世五六十年之后才被人发现,当时是一部手抄本残稿,只有四篇,也就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面两篇《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的作者是有疑问的,大概率是后人补作,跟《红楼梦》后四十回一样。因为书中描写爱情生活,《浮生六记》也被冠以“晚清小红楼”美名。想来,这两本书的命运太相似,作者的命运也相像。

且不对《浮生六记》与《红楼梦》做什么比较。《浮生六记》手稿一经发现,竞争相传诵,“皆阅而心醉焉”。为什么那么多人爱读《浮生六记》?

庄老师说这本书不难读,她是学古典文学的,对她来说当然不难,普通读者读这文言笔记,恐怕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事。我是先读原文,再看译文,后面再读时只读原文,才能感受文言之美。沈复的文笔非常流畅,他在卷首称自己“少年失学,稍识‘之无’”实在是太谦虚了。

读书会上我小声问坐在我旁边的同学:这本书好读吗?她疑惑地看着我。我说这是文言文。她说看翻译就行了。原来如此,很多人是不看原文的。我读到一个资料,说现在市面上畅销的《浮生六记》的几个版本,每种销量都在百万册以上,都是译成白话文的效果。不由感慨,流行的只能是适合现在的语言体系,文言则是用作怀念和审美,还有考试。

在我没读全文之前,提到《浮生六记》,提到沈复,我的印象就是课本里学过的“作青云白鹤观”和鞭打蛤蟆并驱之别院的情节,主打一个“童趣”。

一个有趣的儿童长大之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沈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少读者是被“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吸引而来的,但是不要忘记芸娘的人物形象其实是“活”在沈复对她的思念和怜爱之中。芸娘的“可爱”是因为沈复的看见和发现而“可爱”的,沈复自己就是一个“可爱”之人。

沈复的品性单纯,不改初心,对待感情专一。沈复对芸娘的感情自始至终都是一样,从十三岁“非淑姊不娶”,到七夕刻下“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到月初十五夫妇二人虔诚焚香拜祷月老画像,到“常哭于芸娘之墓”,沈复与妻子的爱是深厚而专情,令人动容的。

至于沈复年轻时跟亲戚到岭南做生意,被带去游河观妓,选的妓女居然是身材样貌有些像芸娘的。沈复那么爱芸娘为什么还要招妓呢?大概是社交需要,风气如此,那些天沈复只请喜儿作陪,并时常想念芸娘,叹惜不能与芸娘“偕游至此”。写芸娘张罗给沈复纳妾,也是意在给芸娘病情加重作个注脚,而不是说沈复多情或者喜新厌旧。芸娘死后,朋友送给他一个妾,只是提及而已。与沈复对芸娘的深情厚爱相比,这三件事情的分量微乎其微。

沈复与芸娘的爱情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迹,反而都是一些琐琐碎碎、柴米油盐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用芸娘自己的话,“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他们的爱情就像一碗温乎乎的粥一样简单、自恰。两个人一起聊文学、逛园林、赏月、游山玩水,一起欣赏花草、园林、盆景,哪怕是一块石头、一根树、一只昆虫,两个人都能聊半天,咂出味儿来,他们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

我们容易看到古代女子对待婚姻一心一意的故事,而男子却多是三妻四妾。沈复后来也没有能够完全悖离传统。但是在与芸娘二十三年的婚姻里,二人你侬我侬,双向奔赴,情投意合,羡煞众人。芸娘凄然离世之后,沈复追忆往事,写下笔记。对芸娘的追思,给了他极大的写作动力。写到那情那景,沈复止不住想念,要是芸娘在就好了,要是芸娘能一起来就好了,甚至胡思乱想,觉得芸娘这么早离世是不是因为他们太恩爱招惹老天爷妒忌了。就是这么单纯而痴情的男子!

沈复一介书生,恬静自适,精神清谈。读了一些书,却不考功名。父亲劝他“汝守数本书,终非糊口计”,他便去做幕僚,做了幕僚,却不会圆滑变通,做不长久。父亲误会他,他不辩解。兄弟侵占家产,他不争抢。做幕僚、经商、卖字画他都干过,还是穷困潦倒,四处奔波。最令人叹息的是他连一双儿女都养活不了,女儿做了童养媳,儿子做了学徒,后来夭亡了。试想,芸娘的病如果有钱医治,也不至于43岁就病死他乡。沈复到底是对世俗不计较、对功利无追求的高洁之士,还是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无用之人?试想,如果他不思进取、贪图安逸,我们还能看到《浮生六记》吗?

只能说沈复天性使然,绝不能用世俗的眼光评价他。他的日子不可谓不苦,他和芸娘却过得津津有味,自得其乐,这种乐趣绝非苦中作乐,而是胸中有丘壑,容得下苦,方寻得了乐。内心的气度与安宁,犹如金钟罩,屏蔽了外部世界对沈复的影响,使他始终保持了一颗纯粹的心,如孩童般地好奇与真性情,在纷扰的尘世处处寻找真正的风景。其中最美的一道风景,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浮生六记》。

沈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古代男子中为数不多的平等对待女性的人。

他是善于在日常生活发现诗情画意的人。

他是历经坎坷仍步履不停的人。

他是化漂泊流浪为游历山川的旅行家。

他推崇“凡事喜独出已见,不屑随人是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喜欢做自己,不随波逐流,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浮生六记》展现的就是沈复个人的“实情实事而已”,做了一个示范,举了一个例子。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拥挤,变化很快的时代,要面对生存困惑、劳动重复性、思考机械化,生活已经使人感到焦虑,各种思想、价值观四面八方而来,更加使人感到茫然,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生活,都是大问题。《浮生六记》显然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只能予以启发。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贫困人的自尊心
  • 下一篇:读《古文观止》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