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2023-06-12 07:00:07  本文已影响人 

《浮生六记》读后感

吾对《浮生六记》之印象,始于中学读书时某一篇章,至捧起通读,已过十有一年。而自读毕至今,又五载了。

自二月廿八日开卷细读,到三月三日读毕,阅读速度之快未之有也。吾曾计算读书笔记之格式数遍,终释然,无论如何写,记录阅读之乐趣、思考、心得,即可。

观吾记录之法,必先叙述作者与著作体例。今仍循之。作者沈复,号梅逸,字三白,生于乾隆癸未十一月廿二日(即公元1763年),卒于1825年,当道光五年。世居苏州沧浪亭泮,当过幕僚,做过商人。工于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作于嘉庆十三年,随翰林编修齐鲲出使琉球而归国期间,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以记述内容言,《浮生六记》与李清照之《金石录后序》、归有光之《项脊轩志》同,记述夫妻日常生活。以上是序言所述,最为疑惑者,乃“随翰林编修齐鲲出使琉球而归国期间”句,因书中载三白随正使赵介山、副使李鼎元前往琉球国册封。不知是记载有误,还是考据有误。

《浮生六记》得名于太白青莲居士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此作共六记:一曰“闺房记乐”,二曰“闲情记趣”,三曰“坎坷记愁”,四曰“浪游记快”,五曰“中山记历”,六曰“养生记道”。


闺房记乐

记述了作者与妻陈芸闲居沧浪亭畔时,每当花开月上,夫妻对酌吟诗,怡然自得的生活。

诚如陈寅恪所言: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唯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

幸得《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跃然纸上。“和”之几许?“深”之几许?三白与芸娘本姑舅之亲,结为连理,亲上加亲,两小无猜,三白亦叹其才思隽秀,告其母曰“非淑姊不娶。”林语堂曾说“芸娘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其女林太乙也说,父亲的理想女人便是芸娘。

到底芸娘有何过人之处、感人之处、动人之处?芸娘淑珍少有才,既长擅女红,赡养母亲、供养小弟,刺绣吟咏,识字断文皆通。其长相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有缠绵之态。好诗赋,即洞房花烛之夜仍阅数不知倦意,事上以敬,处下以和,知书达理,恪守妇道。与夫君坐而论文,乐天居士即为启蒙师,且自谦《楚辞》学浅费解。

本记中,三白以时间为序详记与妻芸娘日常生活,先是乾隆癸未年降生,十三岁时随母归宁,对芸娘淑珍心注不能释,脱金约指缔姻,在乾隆乙未年七月十六日。冬,芸娘堂姐出嫁,三白又随母前往,是夜,芸娘“藏粥待婿”而见嘲于堂兄玉衡。乾隆庚子年正月廿二日,两人合卺洞房,时年均十八(公元1780年)

细读三白与芸娘之相携同游、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希冀吾今后之婚姻生活,当如其者,不禁感言:娶妻当如娶芸娘淑珍。因其德、容、工、趣,因其豁达心胸、宽广眼界、高雅志趣。且“闺房记乐”时令吾或放声大笑,或掩面狂笑,或会心微笑,好不自在。

闲情记趣

叙述了作者在生活穷困中,曲尽文酒流连之乐,赏玩花卉虫鱼,布置各种赏心悦性之具,凭着爱美的心性,领略无处不在的一种真趣,阐发了作者不同凡俗的美学观

读罢本记之首页之“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顿觉熟悉,想来是中学时节选入语文教材,当时因学识之有限、精神之不专、意趣之在此,故不能体味其妙,今重读之,真是美哉妙哉。

在本记之中,三白详记插花栽树、堆山叠石之法,且颇为独到。如“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叶取不乱,梗取不强。”如“再思其梗如何入瓶,或折或曲,插入瓶口,方免背叶侧花之患。”再如“以老蓬子磨薄两头,入蛋壳使鸡翼之,俟雏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门冬十分之二,捣烂拌匀,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叶缩如碗口。”其详细如此、耐心如此、趣味如此,直教人拍案惊绝!若不是三白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感悟,决计不能有如此文字。

本记中,芸娘亦大显身手,有奇思妙计,如雇卖馄饨为业者担酒菜砂罐,以乐众人;如构造“活花屏”法,饰其寓居之所。更妙者,芸娘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于夏月初开荷花之花心,待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更有芸娘与众雅士集会写对子,其他人行立构思,唯芸娘准坐而构思,其会甚盛。


坎坷记愁

记述了作者伉俪天性浪漫,不容于封建大家庭,两次遭逐,飘泊无依,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中爱妻陈芸病死他乡,不幸其父也相继离开人世。作者奔丧归来,兄弟失和,惨遭家庭巨变。人生坎坷,备尝艰辛。

本记中,三白详记了人生之坎坷。一如芸娘殁世,香消玉殒。因母病没弟出亡,芸娘患血崩顽疾。年余未发,本是幸事,怎奈出此憨园一事,芸娘终以受愚为恨,血疾大发,竟至妙手无策,刀圭无效。最后,芸娘惨然离世。二如夫妻见逐,寓居异乡。因小叔启堂借贷被催,芸娘书信告知翁、夫,却被翁误会而见怪,又芸娘欲为三白纳妾,而婆以盟妓为端,憎其日甚;后三白为他人作保受累,遂遭父亲逐出家门。先是寓居锡山华氏半载,又迁居友人鲁半舫萧爽楼居两载。三如骨肉相离,未尽抚养。三白与芸娘见逐,因寓居而子女不便跟随,女儿青君做童养媳,儿子逢森当学徒,尤其母子分离,竟不能告知其因,逢森大哭曰“我母不归矣。”此情此景,令读者不胜扼腕、泣涕连连。四如父君病逝,未及尽孝。三白是由女儿青君处得知父亲病危音讯,且未能侍奉塌前,尽人子之道,乃是大憾。且弟启堂不仅隐瞒父亲之死讯,亦欲夺家产,兄弟阋墙,三白只得寓居他处。后儿子逢森夭亡,只十几岁。

其余如华氏赐奴阿双逃亡、三白数度讨债等坎坷,亦令人唏嘘不已、心绪难平。

幸甚者乃三白遭故,有夏淡安、夏揖山两昆季,石琢堂等总角之交,曹老汉等故人出手援助,虽不至于逢凶化吉,却也难关易渡。

浪游记快

叙作者游幕作贾,遍历风景名胜,记下了各地的美丽风光。书中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如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以及知识分子的凄凉遭遇。

三白自十五岁随父在山阴府,至四十六岁北上入京城,足迹所至者,除蜀中、黔中与滇南外,游安徽皖城、经商于岭南广佛、武昌登黄鹤楼望远、赤壁战场怀古、出函谷关、上华阴,自是快活。怎奈随主公宦幕,必定如浮萍一样,漂流不定,且车马征逐,山水名胜,只是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

中山记历

此记原文遗失,盖其亡友王均卿前辈得之于吴门冷摊者。是否为三白原著,固无可考

本记为三白随正使赵介山、副使李鼎元出使琉球国,在琉球国中之见闻。记叙了出使琉球的缘由、路程与时日,琉球的地貌景色、海产花果、建筑制式、典章制度、节日习俗、衣着样式等,诚如三白所言:志山水之丽崎,记物产之瑰怪,载官司之典章,嘉士女之风节。

自嘉庆五年(即公元1800年,三白时年三十七岁)五月朔日,登船发舟;半年后得归。

归至温州,遇贼船数十只,以炮轰退,又遇大风,浪高过船,幸有惊无险,当夜便修书告芸,以慰悬系。

记尾忆芸娘曾谓:“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三白观游历归途,甚是有理。我亦想念芸娘,更可窥见芸娘之远见。


养生记道

此记原文遗失,盖其亡友王均卿前辈得之于吴门冷摊者。是否为三白原著,固无可考

本记乃芸娘殁世,三白戚戚无欢,极目伤心,非悲则恨。况年四十而已,渐呈衰相。栖身苦庵,读《养生主》与《逍遥游》有感悟,故学庄周苏轼修心养性。

三白遍览先贤著作,皆有独到看法,并与养生结合,多有心得。如欧阳文忠公之《秋声赋》所云,如范文正公所云,如王荆公放翁所云,于三白皆有裨益。如孙思邈之《卫生歌》,如蔡元定之《卫生歌》,如程明道先生、邵康节先生所云,俱有裨益。三白操习太极拳,“身体较健,寒暑不侵。”

诸如此类,不仅于三白意义重大,强其体魄、明其心性、通达思想;且于我亦有震撼之感,尤其“天地清旭之气,最为爽神,失之甚为可惜”一句,念及自身,居此日少,江南美景渐远,再见之日未知,切当珍之惜之,不可因怠惰而失,况于机体有益。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庄子》读后感之逍遥游篇
  • 下一篇:《汉书》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