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

2020-12-31 08:53:04  本文已影响人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讲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人类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可能最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发生极大改变的 “神人”。

    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已指出生命就是生物体内的生化算法,只要人类得以控制其中的某些机制,就或许可以做到长生不老,或是让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最后利用科技手段使人类得以走向更加高级的生命形态,也就是赫拉利所说的“智神”。这些在科技上其实并没有这么容易,人类或许还需要数个千年才能够达到,但在从历史的方向上来说其实并不只是毫无根据的幻想。

    企业家将钱投入延长寿命的研究;中年乃至青年人努力保养自己的身体来免受时间的侵蚀;人类一直与饥饿,瘟疫,战争等的斗争其实也是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细观历史不难发现我们对永生的渴望。再看看有的实验中小鼠为获得快感刺激,踩动踏板最后将自己饿死;全球范围内毒品屡缉不止,成为可怕的非法势力;为使人类更方便社交促使游戏、看视频、购物的公司引领了市场,被称为“爸爸”,可见人们对快乐的欲望之大。至于使用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以将人类的智力以及体力提升一个档次,或是能够掌握万物,甚至更方便离开地球,则更是牵动着科学家与科幻小说家的心弦。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就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可能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更好的应对措施,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短短几十年光景,人类社会有了颠覆性进化,所有的变化都在以一种肉眼可观却又无法捕捉的状态悄然发生着。1995年,凯文·凯利的《失控》横空出世,他对20年后的预测,正在一步步实现——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算法,这些科幻色彩的词汇正走向大众日常。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而科技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未来,赫拉利将对这的思考写进了《未来简史》。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类未来智能取向的思考与感悟。作为简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未来简史跳脱出了人类和自然的层面,大跨步地走向了意识与智能的领域。其中对于人工智能的描述以及对于人类意识数据化的描述域的畅想更是数不胜数,令我们这些科幻爱好者读起来欲罢不能。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人类未来的最终命运,表达了惊人的预测:“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正在重塑世界,人类正面临全新的议题。生命本身就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生物本身就是算法;计算机和大数据,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未来,只有1%的人将完成下一次生物进化,升级成新物种,而剩下99%的人将彻底沦为无用阶级!”

    上次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时候,就有人有如此感慨,“我们是创造下一代的上帝,也是毁掉我们自己的魔鬼”。想来貌似从小读的科幻小说里也总会是这个味道,大家对人类未来的幸福想象都很庸俗,不就是吃饱穿暖不打仗干啥不花钱吗。但是设想人类未来的痛苦和死法却无比丰富而多彩,总结下来有小行星撞击说、外星人入侵说、人工智能替代说、人类数据化自灭实体说等等。总得说起来,如果人类没有《三体》里描写的智子干扰,无论我们是加速发展还是匀速发展,最终科技的发展总会超过我们这个碳基生命的承载力。当我们把电脑外设升级一遍后,最终发现瓶颈还是CPU,我们这个CPU终会面临得换这一天,所以作者说的这个未来不新鲜。但是话说回来,根据摩尔定律计算机集成的芯片总数总是以指数上升,人类的大脑却总有极限,这本身也预示了将来电脑很可能超越人脑发展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虽说不知道人类还能从摩尔定律这颗柠檬里榨出几滴汁水来,但最起码目前它仍然预示着发展的曲线的上升。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面临三大重要的生存课题——饥荒、瘟疫和战争,而这些课题在新世纪都呈现出消失的趋势。

    如今,世界上已经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饥荒。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就算一个人没了工作、丢了全部家当,也不太可能活活饿死。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类战胜了大部分瘟疫,因为传染病造成人类大规模死亡也已是小概率事件。

    战争正在消失,过去主要的财富来源是物质资产,像金矿、麦田、油井,而现在的主要财富来源则是知识。发动战争虽然能抢下油田,却无法霸占知识,所以战争的动力正在消亡。

作者指出,随着这些危机的消失,人类为解决这些危机提出的很多概念其实已经或者正在消亡,例如宗教和国家观念。而在这些阻碍被破除后,赫拉利认为,人类将在新世纪去追求那些过去千百年中被反复提及的目标——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而此处所说的化身为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便可以是上传意识到机器,从而达到永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人工智能”,或者叫书中所指的“智神” 。

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现代人类的发展取决于我们人类的选择,就像人与其他动物或是人工智能很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有意识,而这其实这也是人文主义的一种表现。但作者引入了一个观念,使得人文主义可能会土崩瓦解,那就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算法”罢了。

    现代科学对人体的研究,始终没有找到所谓的意识或是灵魂的解释,而是慢慢找到了人类行为的物理和化学法则,那就是基因、神经元、激素等生物因素,我们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基因、大脑等的一种电化学反应,这就好比电脑或数学的计算公式,每一种公式都对应着一种结果。所以人类所谓的自我意识,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一种“算法”。

    通过“算法”这个概念,在本书最后的几章作者才开始描述他对未来的设想。简单的说,未来属于“数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等,都是在为人类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数据,特别是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很多领域可以替代人类。随着数据的增多,人工智能便可以在某种方面上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比如说医生,现在医生最多是通过你自己对病情的描述,最多再加一些化验结果和他以前的经验,从而判断你得的是什么病,误诊或错诊率很高。但如果人工智能掌握了你身体中的所有数据,包括从你出生到现在的病历,甚至还包括和你相关的七大姑八大姨所有人的基因数据,那自不必说它的诊断率会高到多么令人害怕的程度了。

想象一下,未来的人类将自己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计算机上甚至包括自己的记忆乃至意识,而且所有的数据都能够互通,而由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来掌控这个世界的运行,那未来的人类估计从一出生就什么都不用做了,一开始就是混吃等死了。在某种意义上,未来的人类就放弃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思考,放弃了对这个世界的控制,不在进化,享受现有的一切。

    对于这种极端的情况,我觉得未来会有两种可能:

    一是,人类的发展将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因为算法和数据需要最初的设计者,那些掌握最初算法的人类,将成为真正的超人或是神;同时,我个人也认为这样做比较符合当今社会上财富聚集的模式即少部分人拥有社会大部分的财富,而这换算到我们所说的那个社会背景下便是这种情况。

    二是,人类彻底放弃对世界的控制,让人工智能掌控一切。而至于此种情况下的人类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很多悬念。但是就目前为止,包括科幻小说家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算得上是某种形式上的人类灭亡/机器人占领地球。

对于第一种情形我倒是不那么感到惊讶,毕竟说实话就像我上面所说,这也是人类社会资本的积累方式,科技的积累倒也很有可能是如此。虽说可能对部分人来说有一些毁三观觉得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独裁又或者是世界毁灭,但是实际上我倒是认为这比第二种情况好了太多。

    第二种情况归根结底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的最后形态,一个躺在自己温床上满足于现状只求安逸不思进取,由自己的造物来了结残生的可悲文明。我们暂且闭口不谈关于能源耗尽后怎么维持生活的事,单是停止发展在这片广袤无际的黑色宇宙中便是一种不可理解的行为。不论外星生物是否存在,探索与发现作为人的基本本能就不该被压制。不管最后人类能不能突破光速以拥有星际探索的能力,我认为人类的发展都不应该止步不前。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便是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以往人类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的第一步,我们需要把数据转为信息、信息转为知识、知识最后转为智能。随着数据量的大幅上升,仅仅靠人脑已经无法完美处理数据了,后面的步骤便需要交给算法,交给计算机或者人工智能来处理,这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替人完成了形成智能的关键一步,或许这便是人工智能的意义吧。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 下一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