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

2023-09-19 07:56:32  本文已影响人 

读沈从文的《边城》有感

文|胡杨

读沈从文的《边城》,没有获得太高深的读后感,也许是时代割裂了我的理解,也许是地域限制了我的思维,又或许是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太过于字面化。不过,却跟随作者的笔触看到了湘西的绮丽风光、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生活。

村舍依山傍水而建,层层叠叠,门前河水清澈见底,抬眼望去,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处处流露出大自然的秀美与灵气。

偶尔歌声飘过,婉转动听,鸟儿叽叽喳喳,百转千回。

可风景再美,日子一样简简单单过。

《边城》中人的日子就那样一天一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下去了,我们的日子即使混乱但又何尝不是一天一天过下去呢!

那个年代的情感,含蓄又动心,一点点情意好像会源远流长很久很久。

不像现在的人将情感当作快餐,速食之后如弃蔽履一般,没有遗憾,也没有留恋。

至于车道马道追求爱情的方式,如今都不再采纳。大多是两情相悦之后,就会喜结连理。

没有了太多的弯弯绕绕,自然也就没有了中间可能产生误会的机会。

甚至将情感明码标价,以彩礼的多寡一锤定音,成则成,不成则散。好像也成了买卖。

至于房产是婚前公正,还是婚后共有,写一方的姓名还是写双方的姓名,似乎也得好好考量。

情投意合,成了最后的考量。

时代进步了,但对待情感,似乎依旧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法,依然漏洞百出。

从前躲躲闪闪的情感,造成了鸳鸯不能成双的悲惨局面,如今光明正大去谈恋爱,却不得不屈服于真金白银的缺憾之下。

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在任何时代都不能避免。

怪不得老人们总结,“世上最难衡量的,往往是人心与情意!”

《边城》中人物不多,河这边的爷爷和孙女翠翠,河那边的顺顺和他家的大儿子二儿子。几个人物,简简单单,却演绎了一段有缺憾的故事。

一只渡船,一条黄狗,撑起一个简单的生活画面,并循环往复了几十年。

四川到湖南靠东有一条官道,官道旁有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小山城边上有一条清澈透明却深不见底的小溪,大约二十丈宽。

翠翠和爷爷就住在小溪边上的白塔下。

这条小溪是四川和湖南之间来往的通道。公家便安排了一只渡船,迎来送往。

爷爷就是管理这渡船的,从二十岁到七十岁,一晃就过了五十年。

因为渡船是公家安排的,渡船过河的人便不用出费用。偶尔有不好意思硬要塞给爷爷的,爷爷大多会买了茶峒出产的草烟再送出去,或是买了茶叶,泡水给渡船过河的人喝。

那时候的人,只要“三斗米,七百钱”便够了,多余的利益不贪!

翠翠的妈妈十八岁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当兵的,两人悄悄好上后,有了翠翠。

当兵的不敢拐跑翠翠的妈妈,翠翠的妈妈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

两人对于未来很迷茫,便选择了双双殉情。

翠翠的爷爷伤心归伤心,但日子还得继续过,何况,还得把小小的翠翠养大。

傍着山水长大的翠翠,眼里如同周围的山水一样翠绿、清澈、纯净、美好。

爷爷害怕翠翠也像她的妈妈一样被情所困,在长大了的翠翠的终身大事上,他更想着要以翠翠的想法为主,不会勉强翠翠。

小溪那边的城镇上,管事的叫顺顺。他曾经当过兵,也带过兵。他知道穷苦人都不容易,所以,他对钱财不是很在意,但他却有一套生财的方法。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踏实肯干,老二眉清目秀,都是镇上的好后生。

本来生活简单美好,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按部就班生活着。

可顺顺家的老大和老二都看上了撑船家的翠翠。翠翠则喜欢上了老二。

老大托人去找爷爷谈,爷爷欢天喜地,以为老大看上翠翠是翠翠的福气。他建议老大走车道,托媒人提上点心上门说亲。

可爷爷见翠翠对老大上门说亲一事不是太欢喜,也不敢硬答应老大,也不敢拒绝,害怕误了翠翠的好时机。

老大对老二说了他的心思,老二却对老大说他也喜欢翠翠,不想娶那个陪嫁磨坊的女子。

老二和老大商议着走马道去给翠翠唱歌。

那一晚,老二唱了整整一晚上。而翠翠在嘹亮的歌声中,在做了一个欲飞升上天的美梦。在梦里,她陶醉在了歌声里。

当老二一出口唱歌后,老大便知道自己在唱歌这条道上没有一点优势,伤心落寞之后,随船南下随商队干活去了。

不幸的是,老大的船遇难了,老大再也没从水里出来。


老二为老大的死伤心欲绝,他觉得是翠翠的爷爷误导了老大,导致老大伤心离去。而他家里又怎么会同意他娶一个哥哥为此身亡的女人。他也选择了随船南下。

顺顺的大儿子误以为爷爷同意了他和翠翠的婚事;而顺顺的二儿子则误会了爷爷没有挑明拒绝导致哥哥伤心去世。

顺顺一家人都误会了爷爷。

本来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偏偏九曲十八弯绕出了重重误会。

爷爷习惯了撑船渡人的日子,翠翠习惯了与爷爷相依相伴相守的日子。

而翠翠明白爷爷是她一生唯一的亲人,只要有人对爷爷有微词,她就不会与他靠近。

于是,她刻意回避与老二碰面,让老二的误会越来越深。

日子还在继续,翠翠和爷爷继续撑船度日。只是翠翠脸上看不见了笑容,也听不到了翠翠的歌声。爷爷也不再笑嘻嘻地和渡船的人聊天,常常默默地一个人出神。

七十岁的爷爷最终还是在一个雨夜再也没有醒来。撑船的,只留下翠翠一个孤单的身影,头上扎着白线。

偶尔有过渡人一面用同情的眼神瞧着翠翠,一面摸出钱塞到船上的竹筒里,翠翠就会心里酸酸的,赶紧把身子背过去,使劲拉船。

作者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那个在月下唱歌的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不知道翠翠在渡船的时候会不会有所等待,也不知道南下的老二会不会对撑船的翠翠有所怀念,《边城》就这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日子就这样继续着。

美好的人,自然会期待有美好的事情发生吧!

故事读完了,对故事主人公的牵挂也告一段落了,只是边城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城,却让人无限神往。

那里的山水风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生活习惯,那里的爱情故事,也许早已不是作者笔下的那个年代的样子了。

是变得更美了,还是一如既往呢?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 下一篇:小学生《道德经》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