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2021-01-26 08:30:27  本文已影响人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西窗夜雨,如笛,吹来千里之外茶峒古镇的幽思。老旧的城郭,满山的虎耳草,在一岁岁的光阴中,收获一茬茬的故事。有的被有心人察觉,记录于世,而大多数都随着的山间明月、水上清风,恍然而逝。然而,这逝去的也非毫无意义,他们终将化成那一方天地的秉赋,一如千年前一样,长在后来人的骨血里。

被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所记下的,是一对祖孙的故事。溪边的老者,是孤独的摆渡人,此岸不是他的根脉,彼岸不是他的归处,他的灵魂附着在一根细细的缆绳上,唯有短暂停泊的码头,是他生命的牵系。几十年前,这码头可能是他的妻,十几年前可能是他的女儿,而现在,就只可能是他在这世上的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牵挂,他那长大即会离他而去的孙女。他害怕她长大,又希望她长大,害怕是怕她步其母亲的后尘,希望是愿她能跳出命运的困境。可是,没有人能理解他,而他于那少男少女心思的把握,也远没有撑船那么轻松适意。

这世上最让人伤感的,就是好人与好人之间产生误会。若这误会又恰逢一段难以挽回的遭遇,那这两人之间便再难回头了。正如这老人与船总顺顺一样。于理,顺顺何尝不知天保的死与这面前的摆渡人毫无关系,但情感上总是难免要归咎于他,否则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心安理得地面对自己。他不恨这个老人,是以他仍然愿意见他,仍然同他寒暄、送他烧酒,每一丝热情都显出恰到好处的得体,也因着这份得体,那老者便再难开口,带着沉默和绝望,走向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场雨。

其实老人能去找顺顺,已经是鼓足了勇气,因为天保的死,他已隐隐在心里责怪自己,且已经有传言说,傩送已与其他寨子的姑娘定了亲事,为着这别寨人颇有心机的言语,老人家已经病了一次,但事关翠翠的幸福,他必须要亲自去求证,去弄清楚傩送和翠翠还有没有在一起的可能。在给自己放了乌血、去了心火之后,他上路了,他知道,傩送是钟意翠翠的,他也知道,年轻人自己会决定年轻人的事,所以他心怀希望、孤注一掷。很不幸,顺顺的得体中在他们之间制造了难以逾越的距离,而他理解的结果,则成了一个沉重的打击。

渡人千百次,却不能渡己。

十几岁的翠翠还沉浸在自己温热而模糊的心事里,突然之间,这世上便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从小就没有母亲的她,终日相伴的只有一只黄狗和一个垂老的船夫。于是,她的心事便无人可与说了。她是喜欢傩送的,从第一次见到他开始,只是当时她并不自知。缘分就是这么无解,有时只是万千人群中的轻轻一瞥,那暗生的情愫便撞进心头,先入为主,后面即使遇上万人眼中的至尊宝,也总归是无心无意,看其是空,就像《白马啸西风》中李文秀的那份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当爷爷开玩笑地跟翠翠讲起提亲的事情时,翠翠可能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人是傩送。只是她不知道将这话告诉爷爷,那早早失去妻子、女儿的老汉,又不能一下子看穿孙女的心思,命运在无声之间,正铺陈着另一场悲剧。如果老人能早知道,他应该不会鼓励天保走车路或者走马路,他会含蓄地暗示他翠翠已经心有所属,让老大一开始就断了念想,而老大是利落的人,肯定不会再去纠缠,不管翠翠的心上人是别人还是他的弟弟。

书中人的性格,我是比较喜欢天保的,做人做事透着一股子爽快。而傩送呢,多了几分含蓄。因着这几分含蓄,他没有提前跟老人或者翠翠表明心迹,也没有告诉家里人,直到知道哥哥认真要娶翠翠的时候,才跟哥哥说明,并趁着哥哥的马路,唱起了情歌。

国人向来是比较含蓄,酒倒八分满,话说三分止。这并非不好,但有时话若不早说,关键处总不挑明,各人理解不一,便难免有不虞之隙。是以在我看来,对于重要的人,在重要事上,一定要确保自己说的明白才好,不要去跟风说“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释”,这话用在自己去理解别人上,尚可,但用于别人理解自己,则未免显得自大了些,这世上没有谁能百分百了解另外一个人,你毫不畏惧地不去解释,大概是你知道,即使对方一时不理解,也总会支持你、包容你。对于这样的朋友或亲人,自然更须明白表达心意,以免他们一时因误解而担心、而忧虑。

当然,也不用事事解释,毕竟你们能成好友,总归是对你有一定的认识。至于对于无关紧要的人,解释就大可不必,你无法向所有人解释,那样也没多大意思。

含蓄的傩送,情歌却唱的十分好,这让天保意识到自己再无胜出的可能,负气也好、退出也罢,他离家了。事情若只到这里,一切也都来得及从头开始,但不幸的是天保死了。于无声处起惊雷,将所有人炸的魂不守舍,这一谁都难以接受的结果加上种种误会,又终于酿成了摆渡人的悲剧,叫人无奈,叫人叹息。

傩送会回来吗?也许会吧,在他能够真正面对自己的时候。哥哥的死,他也愿意归咎于那个船夫,但良心会一直刺痛他,提醒他这事儿最该怪的是自己。其实他又有什么错呢,年轻人公平竞争一段爱情,有什么错呢?只不过偏巧这个人恰好是他哥哥,又偏巧遭遇不幸,他便不能把一切都一股脑归咎于命运的捉弄。也许,他比谁都更自责,但又有什么用呢?被悲剧所伤的每个人,都没有错,但每个人都很自责。在服下时间这瓶解药之前,结果就是结果,这道坎,没那么轻易迈过。

傩送大概率是会回来的吧,因为到最后他都没有放弃翠翠,但即便是回来了,如果知道了老船夫去世的原因,他会不会再一次自责,而无法面对翠翠呢?到时候,他内心带着对翠翠和天保的双重愧疚,又该如何自处?他将自己从河这岸的家流放,也难以把河对岸的翠翠当成归处,他的灵魂也许注定要漂在江上,要么在某一天完成救赎,要么便随着那清风明月,化作这山河的秉赋。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读《儒林外史》有感
  • 下一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