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读《大学》之道

2023-03-06 08:48:36  本文已影响人 

读《大学》之道

《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是自然的天道本质属性,表达的是真实无妄。朱熹《中庸章句》中说:“诚者,天之道也”。古代先哲们也是从天地之诚的启发,来告诫人们要“思诚”,思诚指的就是起心N维在无穷,回归到诚的本质上去,与天地宇宙合一起来,这个就叫天人合一。
朱熹从他对《中庸》的诠释中,引申出对于天道的论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认为天道之“诚”在于“不二”,即纯而不杂,而且由于“诚”,天能够生生不息,化生万物。同时,朱熹还引申出对于伦理道德的论述,认为“诚”既是天所固有的“理”之本然,又是人的先天本性、圣人之德。曾国藩先生说过:“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便叫做诚。”换句话说:动一念即不诚。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叫自欺?
自然叫自性之本然;“自在”是自性之临在,当下的存在;“自觉”是自性的觉悟、觉醒;自欺,就是对自性的欺骗,俗语叫亏心。《说文解字》说:欺,诈欺也,从欠,谓内心有所损也。自性为天道之本,佛家叫做真,真假为太极的一体两面,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真的另外一面就是假。自欺,就是因意识的分别,在外相上无休止的折腾,并以此为真。
诚其意者,在至简心法里叫:起心N维在无穷;佛家叫观自在菩萨;道家叫致虚极守静笃。毋自欺也,指的是要回归内在,不在外相上折腾。一念不生是为诚,一切所有的相,全部合一于道的境界,合一于最终投影源叫做诚全而归之。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自慊,指的是自我意识的满足。
厌恶与喜欢,善与恶,香与臭,美与丑,都是人为加以界定的。王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自性的本体是无分别的,无善无恶,是本源境界的无同无异。因执念的分别,心动意识生,当我们用意识去观察任何一个存在的时候,就是意识离开了本体,用认知去定义所有的存在了。我们判断善恶的时候,是在意之动,已经不在心之体上了。当我们知道,亚(二)心为恶,是因为我们心有分别了才是恶的时候,就通透了所有能量之间的关系,才能把心放在最高境界智慧层面,这个最高境界的智慧层面是良知。
我们所观察到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都是我们每一个意识分支选定的一个视角,而意识在选定观察视角的同时,就定义了自己。所以,外面一切所有的呈现,都是我们的意识投射。我们为了自我意识的满足,在无穷多的能量结构中,选择能同频共振的保留下来,其余则被抛弃。也就是说仅仅只是选择了太极的一面,是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指的是什么?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随时观照身、语、意,让我们的能量随时保持在正向的,不执着,不妄想状态,故慎始方得善终。慎在佛家就叫善护念,一念一众生,我们要随时善护念。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任何一个能量波的属性,是遍布整个宇宙空间的,所以说,起心动念惊动十方神煞,善护念的时候,才能达到心行平直。
独,指的就是唯一,只有真理是唯一的,叫不二,叫宇宙的本源,叫自性之本然。是不变,是恒古既然的。
慎独,指是不执着一念的回到宇宙的本源。回到独一无上的无上的境界,回到那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回到N维(N趋于无穷大)境界,回到无上正等正觉境界,回到无极的境界,回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回到与神同在的境界。
慎独,指的是舍弃对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固有看法,回到纯粹的先天无意识状态,也就是内观自性的临在。这种状态相当于清场,相当于归零,相当于颠覆有限认知。去除物欲,或者理解成不执着万有中的任何一个有。

“静水煮茶,从心出发!”
著于几千年前的《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的仿佛就是当下:“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当下,整个人类刚刚从被迫躺平的囚笼里突出重围,来到了重新酝酿生活,酝酿事业,酝酿人生的时候。
我们被动付出了三年的时间来止、来定;现在,是不是能够主动地去能静、能安、能虑、能得了呢?
这杯茶的来路,和我们的遭遇颇为相似:它在生态环境恶化、工业污染农残理化严重的水土大背景下,以返本还原的茶麯酿造工艺,将茶麯、草本和白茶融为一体,历经二十四月酿造,终于酿成了可以颐养我们精气神的二十四酿茶。
因为它必须煮品,才能品到真味,有完整的吸收效果,一般需要15-24分钟煮茶,所以,它特别适合陪伴我们“从心出发”。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窄门》读后感2000字
  • 下一篇:《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22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