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从《大学》看中国人的修身处事之道

2021-07-09 07:41:53  本文已影响人 

从《大学》看中国人的修身处事之道

最近和“诵读经典群”的书友们一起读完了《大学》。诵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式。本群以结对子的方式,让大家互相督促,每天群里接龙,把两千多字的《大学》从最初的磕磕巴巴读到现在行云流水,相信每个人除了感悟了中国文字韵律之美外,也对里面的内容有很多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从里面感受到的中国人的修身处世之道。

第一、从《大学》看中国人的规矩

中国人创造(或者千百年来形成的)的中国文化,其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而不是宗教;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一定是先规矩而后制度。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特点区别与游牧和海洋社会。后者都是以掠夺为生,但是农耕社会讲究春的播种,夏秋的劳动,以此来收获冬天的食物,周而复始。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便依据自然规律和自己的生产劳动而产生。春花秋月,世间万物都是有迹可循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中国人处事更像是在遵守一个个的规矩。这就会有“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等等的“絜矩之道”。另外,作为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为人君需要怎样(仁)、为人臣需要怎样(敬)、为人子需要孝,为人父需要慈;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另外,身居“上位”的人也要有规矩: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如果你是个单位的领导,更应该做好守规矩的模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作为中国人,一定要守伦理、遵规矩。

第二、从《大学》看中国人的君子之道

“君子”最先见于先秦典籍,那个时候指的是“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于是“君子”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两千多字的《大学》,君子二字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所以君子应该是怎样的呢?

君子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表里如一(君子慎独);一位君子,“孝、悌、慈”,那么他即使在家里,也可以“成教于国”;君子要有德行,才会受人拥护,继而保有土地,继而才会有财富。德是根本,财是枝末,本末倒置,就会和百姓争夺利益;君子还要要做到意念诚实(君子必诚其意);君子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古人对自己要求极严格,君子之道就是一把尺子,用来衡量自身的做派风度。现在,“君子之道”更应该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良好品格。

第三、从《大学》看中国人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中国人最有“家国情怀”。我们骨子里都有一种与国家密不可分的信念,即使远走他乡成为华侨,也会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出钱出力。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的先贤、我们的祖先包括这部《大学》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反过来如果我们想要有所成就成为国之栋梁,那么我们一定要做好自己,正心修身。我,和我的祖国是密不可分的。即使我再渺小,我一个人的贪戾,可能导致我的国家会作乱;我的家庭如果仁爱、谦让,我国家的人民就会守望相助、和睦相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是非常重要的,“我和我的祖国”确实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很感谢我们的先贤,能够把这样一部经典创作出来,让时隔2000多年后今天的我能够诵读体会。也很感谢诵读群的书友尤其是我的搭档,能够在我诵读经典的过程中给予我力量和督促。《大学》是我能够达到“熟练诵读”的第一部经典,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与更多的人一起诵读更多的经典著作。以上是我对这部经典一些浅显的认识,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希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 下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