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2022-12-25 09:21:35  本文已影响人 

《史记》读后感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其重要性、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自明。
然而,或限于文言障碍、或限于厚重篇幅,许多人对这部史书的了解,还停留在负荆请罪、鸿鹄之志、毛遂自荐等成语典故,或是鸿门宴、廉颇蔺相如等人物故事上。
《史记》中包含的深刻内涵、人生启示,还等待着被更多人读到、看到。
如何正确打开《史记》?

01
1952年初,沈从文在四川内江乡下参加土改工作。
一个难眠的夜,他从垃圾堆中翻出了一本残缺不全的《史记》,通宵挑灯,读了李广、窦婴、霍去病、卫青、司马相如的传记。
“不知不觉间,竟仿佛如同回到二千年前社会气氛中,和作者时代生活情况中,以及用笔情感中。”
“《史记》列传中写人,着笔不多,二千年来还如一幅幅肖像画,个性鲜明,神情逼真。重要处且常是三言两语即交代清楚毫不黏滞,而得到准确生动效果,所谓大手笔是也。”
可以看到:在人物画像中读《史记》,韵味无穷。

例如司马迁写刺客:“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刺客列传》中,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5位“搞暗杀活动”的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
荆轲刺秦王,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故事。
虽然事情的最后,刺杀失败,荆轲也被秦王所杀。但一些画面被永远留存下来:
荆轲出发前,燕太子丹为他送行,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伴奏,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催人泪下的临别场面,令人动容。
为什么这些人失败了,司马迁还要把他们收录进《史记》中?
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他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或者改变了历史。
在《史记》中读芸芸众生相,你能看到:自古人性本相同。
02
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史记》记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完整地考查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对社会发展脉络进行探讨,是司马迁著《史记》的夙愿。
在历史时间中读《史记》,更能让人领略太史公的深刻用意。

在这部煌煌巨著中,他对中国有史以来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整体的把握:
1、五帝时代:在这个阶段,司马迁为后世建立了两个传统——树立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也树立了尧舜禹为治理国家的政治传统。
2、夏商时代:“天下为公”蜕变为“家天下”,司马迁揭示了“民为国本”的治国理念——“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3、周朝:封建制度建立,司马迁开始探寻封建制度下的政治伦理、宗法制度,天下一家的观念,以及以夏变夷民族的融合道路。
4、秦汉:在这个高度集权的帝制时代,司马迁通过秦朝的失败和汉朝的天下大治,树立了帝制下面的民本原则、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运行原理,探索建立帝制意识形态及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这四个历史阶段的演进大浪淘沙,中国政治和文化传统逐步建立起来,并深入人心。朝代更替,诞生出文化繁荣的泱泱大国。
不读历史纵轴,你就无法真正触摸到中华文化的DNA。
03
司马迁的厉害,不只在于在纵向的“时间”上。
大禹治水,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
在有些人看来,治水的成就再大,也只是技术性、功利性的,这种功利性属于“术”的层面。
但如果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思考,事情的属性就不一样了。
禹的父亲鲧治水失败,因为他采取了“堵”的方法,堤坝崩溃,水患成灾。而禹,通过“疏”的方法,顺势利导,把河水引入海中,疏导江河。
这一切的基础是什么?
是禹对山川地理形势的整体把握。
只有突破以前小部落、小区域的限制,打通各个部族,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才能有效治水。
而且,治水只是第一步。
把水治好了,变害为利,就能促成各地的交通、商贸、农耕、畜牧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出现“九州攸同”的盛大局面。
看透了治水背后的根本性原理,你就进入了“道”的层面。

《史记》的《夏本纪》记载,大禹的治水从冀州起步,开始他最宏伟的事业。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按照顺时针方向把中国整整走了一圈,划分出了九州。
这就是中国古代被称作“九州”的由来。
禹通过治水活动,也大大拓展了中国的疆域,形成了史书上号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泱泱大国,构成了中国的基本区域。
在地理空间中读《史记》,才能读出认识中国和中国历史的“道”来。

打开《史记》的正确方式很简单:在人物画像中读,在历史时间中读,在地理空间中读。
然而,读《史记》也是真的难:
文言障碍——成书于公元前的著作,距今又2000余年过去了;
心理障碍——《史记》鸿篇巨制,动辄5册起,想想就难坚持;
求师障碍——自己读大部头固然读到的趣味,但遇到不懂的地方不知向谁请教,很容易迷失在汪洋资料中。
恭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
知道大家经常面临读不懂、读不深、读不透《史记》的问题,这一次,三联中读携手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导韩昇,开设了韩昇·《史记》共读营,希望花8周的时间,从“时间+空间”双重维度,带你读透《史记》,全面解构中国历史的DNA。

为什么要请韩昇

带大家共读《史记》?

从复旦大学到《百家讲坛》
他的课有几百万人听

韩昇曾在三联中读开设多门历史相关的专题课程,播放量超500万,是最受听众喜爱的主讲人之一。

在这次的训练营中,韩昇老师将用8周的时间,以直播的形式陪伴大家。

史学世家出身,潜心钻研40余年
学识渊博,通晓旁科

韩昇的父亲韩国磐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一代宗师,史学泰斗”。父亲的言传身教使韩昇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出身史学世家的他,9岁就开始读《史记》,潜心钻研40多年。

韩昇说,《史记》对他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不仅是年幼时的熏陶和学习,更在后来的求学和治学道路,甚至是做人的态度和格局。

继承父亲经济史眼光,从历史研究到基因科学,他会跨学科来讲。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纯历史共读计划,还包括:地理、哲学、政治、社会、文学……

走遍《史记》现场,透视“史料”
无限接近历史真相

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他知道想要学有所成并不容易,为了读懂日本的学术书,他学习日语,后来如愿出国留学日本。身为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一批“背包客”,他以司马迁和《史记》人物为榜样,遍览东亚历史遗迹,透视“史料”,试图接近历史真相。

他说:“我讲历史的信心在于,我讲的地方,都曾经去过。我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千年前战争发生的现场感,这种场景感,我也可以传达给你。”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 下一篇:《源氏物语》读后感:多情种子源氏公子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