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2022-02-19 09:36:08  本文已影响人 

《雷雨》读后感

2021级7班 张瑜


《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二十年代某年夏日的一个午后,从济南来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的鲁妈,在这里和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不期而遇,周公馆中所有人物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三十多年前,周朴园和鲁妈曾经是一对恋人,迫于家庭的压力,周朴园抛弃了鲁妈,改娶了一个富家女子。鲁妈的到来,引发了这个家庭的巨大危机:名为母子实为情人的繁漪和周萍、名为恋人实为兄妹的周萍和四凤,这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最终暴露了真相。

《雷雨》悲剧主题多元的。众说纷纭的解释无疑是对《雷雨》作者曹禺这一天才的肯定。

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主义官僚世家。曹禺出生后三天母亲就去世了。幸运的是,他的继母(同时也是他的小姨)对他极好,经常带他去戏园看戏。想必这份特殊的童年经历让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后续从事戏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因郁郁不得志而在家吸食鸦片。所以他的童年不仅仅是继母温情的陪伴,也有父亲的暴戾。1922年,曹禺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1929年,曹禺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除了对学术刻苦研究外,他还经常品读国外文学,并且对多个艺术主义有了更加系统化的了解。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横空出世。顿时这个少年与这个优秀的剧本大噪一时。凭借着这个优秀的作品,曹禺甚至赢得了一些媒体“中国莎士比亚”的称号。

曹禺在《雷雨·序》中这样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作者认为《雷雨》于己而言是一种感情的迫切的需要。作者是怀着悲悯的心来进行作品的创作的。自己无法在现实社会得到真实的解脱,于是哀悯地给予作品中的人物们解脱。

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问题。

其一,这是对他自己所经历的“雷雨”的反抗。作品的创作往往与作家的独特生活经历有关。自幼生活在封建家庭的曹禺也许也正如他笔下的周萍、周冲一样,也遭受到了来及家庭中封建势力的压迫与伤害。“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了一生,有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这句话也许可以用在曹禺身上。无论童年悲剧与否,不可否认的是童年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就像巴金先生在家族叙事中的意图一样,也许曹禺写作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对旧社会的“喊”。

其二,上世纪三十年代正是一个需要“雷雨”的时代。五四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过了,民主科学的旗帜被高高举起,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社会如期建立。但是中国就此找到出路了吗?迷茫是每代青年必须经历的主题。这个迷茫的时代更让所有的青年都深感迷茫。封建主义不但没有破除消灭,反而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变本加厉地压迫人们。无路可走的青年们需要一道光来指引自己前进,曹禺也是其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发光者。他所创造的“雷雨”之夜对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降下的惩罚恰好给了青年们光的希望。前途不是没有出路,邪恶的终究被降下惩罚。

当然,这都是个人对于作者创作意图的猜测。

《雷雨》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展开故事的叙述,先将故事的结局展现在了读者眼前。在旁人的讨论中透露主人公的信息,最后以姐弟俩的问题作为开始。因为《雷雨》本身是一部戏剧,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语言方面的描写,但角色特点鲜明有区分。

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家庭中的统治者,他的语言简短严峻且多命令口吻。

例如

周蘩漪是一个反叛者的形象,所以她的语言多有毁灭一切的决绝与凌厉。

例如

鲁贵是一个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形象,他的语言多是圆滑、自私的。

例如

在这一众鲜明的角色中,蘩漪无疑是作者最为怜悯的角色。在《雷雨·序》中,曹禺这样说道:“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

蘩漪是执拗的,她在死灰一般的生命里固执地抓住周萍的手,不肯放松。她要将自己从这个枯槁的坟墓中拯救出来。她是锋利的,她是尖锐的。她吸引人的魔力正在于她的锋利与尖锐。她就像是雨夜中的那抹惊雷,迅疾明亮却带来死亡。但是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拯救她的“药”呢?

在我看来,蘩漪是那抹惊雷,在降临的那一刻她将毁灭一切,包括她自己;她也将拯救一切,但无法拯救她自己。

周萍对蘩漪的感情不单单是青年对于一个女性的美好感情,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对于乱伦的冲动。乱伦势必会遭到天雷的惩罚。这也注定了他们的恋情是无结果的。

“如果其风俗习惯、道德和法律允许乱伦,那么家庭便不能继续存在。”

周冲自幼便被父母抛弃,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仇恨。由于在周萍的认知中其母是早已身亡的,所以仇恨无从针对。从而周萍将仇恨转移到冷酷无情的父亲身上。

有两个细节可以支撑周朴园对周萍的冷漠。

其一,周朴园为赢取新妻子将周萍送离自己身边,年二十几才被接回来。

其二,年龄尚幼的周冲都发出了“哥哥怎么还不结婚”的疑问。按理来说,大家族里面长子的婚姻应该是备受瞩目的,但是周朴园却好像并不知晓,并没有为他规划。

由此足以见得周朴园对周萍的漠视与冷酷。我们也不难理解周萍对于父亲的仇恨心理。

蘩漪在控诉周萍抛弃她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忘了谁说‘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周萍在与蘩漪偷情时是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乱伦行为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停止行为。反而是愈演愈烈,彻底将蘩漪拖向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道路。

然而在周萍的仇父心理得到满足后,随之而来的悖论的愧疚与罪恶感让他对父亲强烈的仇恨转换为崇拜与尊重。周朴园权威的家庭地位,卓越的社会地位以及不凡的经济能力对于周萍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于是,爱与恨的转换由此展开。于是,他决绝地与蘩漪断绝这一乱伦关系。

但是蘩漪由于与周朴园并无感情,而且被压迫、压制多年,愧疚与罪恶感被对自由的向往渴望所压制。蘩漪对于周朴园至始至终都是抱着仇恨的态度,这使得她要将悖论进行到底。这是蘩漪的人性要求她抓住希望,抓住自由——抓住周萍。于蘩漪而言,周公馆无疑是座坟墓,只有周萍才是出路。

所以她在遭受周萍的抛弃后表现出了偏执与疯狂。大有玉石俱焚、毁灭一切的执着。她先是指责周萍,后是哀求周萍,最后将大门锁上,鱼死网破。

在周萍的乱伦中,我看到了蘩漪的魅力。她身上的反叛,也正是周萍的出路。但是周萍的懦弱与胆怯将他们共同推向死亡的深渊。

对于蘩漪,作者的选择是“我会原谅她”。我的选择是我要给她献花。

相较于蘩漪,我感触最深的人物是周冲。给我亲切感最深的角色就是周冲。

周冲,是活泼的、天真的、善良的。他关心母亲,担心母亲的身体;他关心大哥,忧虑大哥与母亲的生疏;他关心四凤,想把自己的教育经费分给四凤。但他同时也懦弱,也自私。他在父亲的威逼下,协同父亲压迫自己的母亲。在周朴园与蘩漪的“喝药”对峙中,他说:“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他不仅不敢反抗父亲,还连同着利用自己“儿子”的身份向蘩漪施压。

他爱母亲,关心母亲,但是在压力来临时却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屈服,选择了站在压迫母亲的那一边。他是母亲的孩子,也一并蚕食着母亲。

周冲令我最感同身受的是他的“自恋”。

我们知道,周冲爱的人是四凤。我们将这两个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高度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年,纯洁的代表。周冲纯洁地喜欢四凤,是希望她变得更好,而不是单纯的占有。四凤喜欢周萍,只希望大少爷能够带着自己,自己要一辈子服侍他。从作者对二人的一些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周冲“脸色通红”,四凤“脸上红润”;周冲“眼睛欣喜地闪动着”,四凤“水灵灵的眼睛能够很灵敏地转动”。

在周冲的言语中我们也可以追究到周冲对四凤的爱不如说是周冲对自己的爱。他在向蘩漪介绍四凤时是这样说的;“她是我认为最满意的女孩。她心地单纯。懂得活着的快乐,知道同情,明白劳动的意义,聪明有感情。”将这句话原封不动地搬过来用以形容周冲,也不会有什么违和感。而且,周冲形容四凤是是这样评价的“最满意的”。有满意就有不满意,那么标准是什么呢?根据他的形容,我们可以得知标准就是他自己。

周冲来到四凤的家里,对四凤说了一段这样的话:“你愿意同我一块儿去吗,就是带上他也可以的。”这份令人难以理解、超乎常人的对爱情的大度难道是遗传自蘩漪吗?我想,显然不是的。蘩漪的大度不是处于爱,而是对自由的渴望让她可以容忍共事一夫。那么我们也可以,周冲的大度也并不是出于纯粹的爱情。

周冲这样推测了四凤的爱人——“你的心已经许给了他,那个人他一定像你,他一定是个可爱的人”。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周冲喜欢四凤的逻辑——“我喜欢四凤,四凤是十分像我的”。

爱情总有爱而不得,更遑论他爱的是他自己。那喀索斯永远爱着自己水中的倒影,最终憔悴而死变成一株美丽的水仙花。周冲的结局是否也如此呢?

我们可以看到,最后周冲仿佛是觉醒了,他这样评价自己的“爱情”——“以前——我,我——大概是胡闹!”

至于周冲为什么形成“自恋”,我无法给出客观科学的分析,这里只说说我自己的感悟。

周冲成长的家庭无疑是畸形的。父亲是专制的,母亲是不像母亲的,父母是无爱的。

周朴园自然不用说了。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大家族,父亲在孩子教育中总是缺失的。宅子里只有母子三人住着。周朴园作为父亲的形象在周冲的眼中,既没有温情的陪伴,也没有严父的教诲。所以,周冲是完全缺失父爱的。

周蘩漪,被周朴园以生病的理由几乎软禁在了阁楼上,陪伴周冲的时间我想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周蘩漪嫁给周朴园生下周冲时也仅仅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女人,她本身也是幼稚的。从蘩漪复杂偏执的性格上上来看,不能说周朴园对她的压迫没有影响,但我认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多少是与童年的经历有关。由此不妨大胆推测,蘩漪也是在一个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她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作一个好的母亲。她为了捆住周萍,不惜在周冲面前挑露真相。在儿子愿意成全大哥与四凤时,甚至说出了“你不是我的儿子”。

周朴园与蘩漪之间更不用说了,两人只是大家族联姻的牺牲品。

在这个没有父爱、没有母爱、没有父母之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周冲,无疑也不懂得如何去爱。

自私的天性让他知道啊要爱自己,他转而将这种爱投射到外界。四凤就是这个接收器。情感的流露与倾诉让他不至于憋死。

从这两端悲剧的感情中,我能够看到他们的悲伤与苦难,唯独找不到爱的存在。他们每个人都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但同时他们也是可恨的。他们追逐的不是爱,而是自己的快活。所以最后每个人都没有在这些感情中得到好的结果。

渎爱,必将遭受惩罚。

“自恋”情节或多或少地存在我们求爱的过程中。人的基因中总是下意识地寻找自己熟悉的人作为恋爱的对象。我们最熟悉的人不就是我们自己么?所以,很多的恋爱无非是顾影自怜。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之间链接的桥梁也是由许多共性的砖头铸成。爱和友爱的界限又在哪里呢?享受暧昧不清的快感,迷失在一次次新鲜感的新恋情当中,我们寻找到的是爱吗?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女性《宠儿》读后感
  • 下一篇:诗歌《青春》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