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女性《宠儿》读后感

2022-02-18 08:26:15  本文已影响人 

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女性《宠儿》读后感

这本书之所以进入我2022年的书单大概是因为其女性主义相关的内容。本书的作者Toni Morrison,美国作家,1931年2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洛莱恩,于2019年8月5日在纽约逝世。她的写作主要以研究黑人社区的黑人经历(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经历)为主。她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宠儿》是Toni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由真实故事改编,通过描述一个黑人女性的生活审视了奴隶制,以及该制度在后期毁灭性的后遗症。小说的主人公塞丝在逃亡的过程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为的是不让女儿成为奴隶。当时这个情节让我想到了《汉密尔顿》里面的一句台词:Dying is easy, living is hard。也许对她来说死亡可以避免未来的一切痛苦。她生了六个子女,每一个都想要弄死过,但是真正下手的杀死的是“宠儿”。《宠儿》的英文名是Beloved,小说里第一次出现是在墓碑上,她原本想让人刻Dearly Beloved, 但是她付的“钱”只够Beloved。故事在她身边仅剩的女儿丹芙,后来加入家庭并与塞丝发展的D.保罗和化作一个美丽少女重返人间的“宠儿”之间展开。

本Artbee的读后感:

虽然刚读完小说的时候有些失望和悲伤,但是在我写读后感的时候还是决定推荐这篇小说。让我不满的是贯穿整篇的一种悲惨情绪和我认为不够优雅的语言。但仔细想想我的要求是及其不合理的,再好的修饰词也没办法掩盖血淋淋的事实。这篇小说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她的女性角色们,塞丝、塞丝的婆婆和塞丝的女儿,以及阴魂不散的“宠儿”。在长达200余年的黑奴制度中,黑人女性是黑奴制度中的最大受害者。黑人✖女性,在双重身份的加持下她们经历的是另外一层地狱。但文中她们的反抗又是那么的伟大,每个女性凭借自己薄弱的力量反抗了奴隶制,反抗了伤害自己的男人们。她们之间的关系让我感受到一种女性之间“支离破碎”的相互支持。她们对彼此的扶持不是“我自己过的足够好,现在让我推你一把”,而是“我虽然已经直不起腰枝,但是还是想推你一把”。作者更是让这种互助跨越了种族,小说中黑人白人女性对彼此的善意再一次让我大喊girls help girls。另外一个让我难忘的情节是“愧疚的母爱”。塞丝为了两个人的自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被奴隶主认为“疯了”便放弃了她,杀死女儿是为了让她不再成为奴隶)痛下杀手结束了两岁女儿的生命,虽然她的行动是因为“爱”,但是这丝毫没有减轻她的痛苦和愧疚。后面“宠儿”再次出现时,塞丝疯狂给她弥补母爱让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反应。彻底放下悲痛,拥抱新的生活继续前进可能是爽文女主必备技能,但是现实中我们还是会带着对过去的种种愧疚继续活下去。以上是我在阅读这本著作时主要触动我的几个点。

我认为阅读的意义在于寻找共鸣,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将现实与虚构的情节对应起来。现在想一想,那种悲伤和失望的情绪可能是我对女性的过去和现状以及未来的真实感觉。就如《第二性》中指出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革命彻底解放过女性”。毋庸置疑,女性群体确实是任何时代,种族,阶级中的最受压迫的一个群体。她们没有参加革命吗?不是的。任何革命没有她们的身影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这些革命结束后,女人又被打回了原来的领地。我认为她们的苦难(也是我们的)没有被看到,以及我们现在也会经常听到“你们女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因为女人的真实经历和痛苦总是被一笔带过,被淹没在胜利的欢歌中。在我看来,若要审视一个制度,一场战争的影响,那就应该从弱者的处境出发。何止是悲惨的历史事件,就连我们现代社会的真实现状也需要从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角度分析。因此,《宠儿》这种表达女性的经历和苦难的作品对于女性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难得的。我认为男人是没有真正的“弱势”,他们也从未真正落到过“底层”。在《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作者提到,在集中营中对他们残忍的不是那些德国军人,而是那些犹太人领头。即使在那种环境下,即便大家都是受害者,但他们仍然可以踩着同伴的尸体爬到“顶层”然后去压迫他人。这是父权制运行的关键,也是有些男人认为自己是“弱势”和“底层”的原因。对此我想借用《宠儿》中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除了白人没有别的不幸”,这个世界上除了男人没有别的不幸。

现在我们社会进步了,跟过去的女性相比我们过着她们都无法想象的美好生活,但这并不代表女性不再是受压迫的群体,相反,女性在生活中仍然面临着种种困境。我想如果贩卖人口的绝大多数受害者是男性的话,早就有很多传世佳作来歌颂这个群体了。一个个真实事件也告诉我们,女性的处境仍然需要更多的宣传,我们不仅要多看像《宠儿》这种压抑的文学作品,也要努力去写,去表达女性的真实处境。在数量上,女性相关的书籍仍然非常少,这些书籍资料也很少从真实女性视角出发,更多是的男人认为的“女性视角”。这种“主体”对“客体”思想的揣测和琢磨让我更加真实的意识到自己作为女性在社会的真实地位。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这个被精雕细刻了几千年的模子呢?那么本artbee下期分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找了答案。

最后我想说As a human being, weshould walk on earth like we own every bit of it, and we do own every bit of it.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百年孤独》读后感
  • 下一篇:《雷雨》读后感
  • 相关推荐